• 文明旅游應形成氛圍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5-21





      到周邊公園或者景區逛一逛,你會發現,自覺保持安全距離排隊的人多了,擁擠扎堆插隊的現象少了,文明旅游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中國現代旅游經歷了快速發展的幾十年,從粗放到精細,從自發生長到有章可循,可以說,文明旅游是中國旅游繼續向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近年來,中國游客變得更加成熟,景區的運營也越來越規范。前不久,在河南開封的清明上河園,景區工作人員身著宋代衣帽,手舉提示牌,無聲提醒游客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這一做法收獲了不少網友的點贊:原來防疫也可以這么有文化。


      誠然,文明旅游的實現并非一日之功。很多旅游中不文明現象的背后,折射出來的是旅游資源的相對短缺與游客高漲且多元的旅游需求之間的矛盾。


      如何讓文明旅游成為一種氛圍,與解決這組矛盾不謀而合,都需要地區規劃、景區、游客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行。


      旅游活動并不只是發生在景區的“一室之內”。對當地規劃設計而言,多摸一摸自己的家底,找一找自己的特色,探一探游客的喜好,哪怕是一個高速公路服務區、一條獨具特色的小吃街,都會讓游客文明暢游,流連忘返。


      能不能讓游客在你的地盤上行得更舒服,住得更舒心,玩得更舒暢,這是一個旅游目的地該深入思索的課題。試想一下,從游客到達的那一瞬間開始,便處在干凈文明的環境中,享受禮貌周到的服務,游客自然會受到熏陶,也會倍加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


      對景區來說,提升服務設施的舒適度同樣重要,廁所能不能再干凈一些?預約購票、限流入園能否更便捷和人性化一點?做到了這些,便會減少滋生不文明行為的土壤,更能受到游客的青睞。


      作為游客的個體,更應是文明旅游的實踐者和推動者。2019年,有超過60億人次踏上國內的旅途,或感受神州大地的秀美壯麗,或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每一個人都將文明帶上旅途,那么,這將匯成一股文明的海洋。


      旅游是一扇展現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的窗戶,文明旅游應當成為一種氛圍,如此,便能“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清明祭||梁學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清明祭||梁學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