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多地博物館再現“一票難求”的盛況,特色博物館文創也隨之火爆“出圈”。近日,甘肅省博物館的麻辣燙毛絨文創產品登上社交媒體熱門話題榜,在線上線下掀起了搶購熱潮。隨著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開幕,為展覽開發的各種文創產品也迅速“出圈”,多件爆款產品斷貨。
專家表示,當前,博物館文創的競爭日益激烈,大眾的需求也日趨多元化、分眾化,要深入挖掘這些文化資源,提煉文化內涵,提高闡釋能力,并進行創新表達。
文創商品成引流利器
繼上半年甘肅天水麻辣燙走紅之后,甘肅麻辣燙毛絨玩具再次火出圈。近期,甘肅博物館推出的“甘肅特產”系列文創產品的麻辣燙毛絨玩具深受歡迎。毛絨西蘭花、毛絨娃娃菜、毛絨丸子……配合在毛絨鍋里現場顛鍋的“儀式感”,吸引眾多游客到甘肅省博物館打卡。
在爆款文創產品的加持下,今年以來,甘肅省博物館的人氣十足。數據顯示,甘肅省博物館2024年上半年共接待觀眾110.03萬人次,與2023年上半年接待75.62萬人次相比增長45.5%,創歷史新高。
近期,上海博物館也憑借埃及文創走紅,埃及貓鑰匙扣、黑白貓靠墊、埃及展帆布包等商品在網購平臺一度斷貨。據悉,此次古埃及文明展聚焦近百件重點展品進行多重文創開發,圍繞經典埃及文化元素推出上千款文創產品。“首發的近600款文創產品不僅涵蓋服飾、3C數碼、生活家居、潮玩擺件、文具等多個品類,還包括現場定制類產品,例如備受歡迎的將名字轉為埃及象形文字的莎草紙繪圖等。”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峰介紹,此次文創開發不僅要求團隊熟悉年輕人的喜好需求,也要把價格打下來。
玲瓏別致的仿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掛飾、精美有型的“西漢皇后之璽”交通卡、意趣橫生的超活化“唐妞”仕女辦公日常擺件……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文創店內,前來挑選心儀商品的游客絡繹不絕。陜西歷史博物館文化創意部工作人員劉洋介紹:“近一段時間,香囊掛飾、交通卡等文創產品都是博物館的爆款。”
近年來,北京市把文創展銷空間打造成博物館“最后一個展廳”,相繼出臺了《關于推動北京市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推動局屬博物館文博文創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激發博物館文創開發的積極性。2023年,北京地區各博物館文創產品營業額超2億元,讓眾多市民游客真正實現了“把博物館帶回家”的美好愿望。
文化影響力持續擴大
隨著“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在各大社交平臺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曬出自己收獲的文創“戰利品”和精美的集章冊,并分享打卡博物館的體驗。
據了解,山東濰坊市博物館在7月共計接待觀眾14余萬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50%;7月,河南洛陽博物館共接待游客32.36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萬人次;上半年,遼寧省博物館文創總收入6968萬元、同比增長206.5%,產品總數為3089種、同比增長159%。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教授吳麗云認為,博物館文創產品出圈的前提是大眾對傳統文化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很多創意新穎、造型別致的產品符合當代年輕人對時尚的追求。文創可以作為大眾了解傳統文化的橋梁,傳遞歷史特定時空里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
博物館文創之所以能夠頻頻火上熱搜,成為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旅游“新國潮”,與文創產品的“進化”密不可分。在線旅游平臺馬蜂窩大數據顯示,在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受眾群體中,95后、00后的比例與日俱增,和互聯網一起成長的這代人對個性化、體驗感的需求催生博物館文創不斷迭代升級,從過去的簡單呈現文物形象的明信片、徽章,到兼具體驗性與互動性的考古盲盒、創意十足的文物冰箱貼,再到如今能夠“演出”年輕人精神狀態的搞怪玩偶,文創已成為吸引年輕人逛博物館的主要動力。
近年來,不少博物館紛紛組建文創研發專業團隊,通過多業態跨界合作文創產品讓文物“活”起來,工藝設計、市場營銷能力、產品質量等也越來越受到市場認可。
遼寧省博物館文創部主任周穎秋表示:“我們組建文創團隊與遼寧地方品牌聯名打造特色 IP產品,如與'蒲緹'聯名的'魚樂'慕斯冰蛋糕、'國寶之美'簪花仕女系列豆蔻糕等,還推出了非遺與民間手作扶植計劃,與多位手作藝人、傳承人合作,研發了一系列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滿足了游客對個性、美感和藝術價值的追求。”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豪杰表示:“北京通過統籌構建'大文創'格局、優化文物 IP市場化發展路徑、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價值等多措并舉,策劃推出更多真正彰顯首都特色、承載中華文化的'大文創'精品,打造更多有內涵、有品質、受歡迎的'大文創'品牌。”
專家建議,想要打造出成功的博物館文創IP,應避免同質化,不能盲目從眾或是追逐熱點,而是深入挖掘自身藏品的文化內涵,結合自身以及當地文化特色,用“專業內容+創意策劃”來打動消費者,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播,進而提升當地旅游的吸引力。
博物館游體驗再升級
博物館文創熱體現出文博資源潛力的逐步釋放,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如何持續抓住熱度的新命題。
為了提升博物館服務水平,解決暑期、節假日群眾旺盛的參觀需求,河南省60余家熱門博物館,主動應對社會需求,在原有節假日免費開放的基礎上,于暑期推出延遲閉館、周一不閉館等舉措。上海市文化旅游局也于近日宣布,為充分發揮文博場館的綜合功能和賦能作用,豐富精神文化服務和都市旅游產品供給,部分博物館實行周一不閉館、延時開放等措施。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博物館成為熱門景點,“夜游博物館”成為新趨勢。例如,8月1日,國家自然博物館“博物館之夜”活動開啟,將持續至8月31日。除了周二閉館以外,國家自然博物館每天18時至21時開放夜場參觀。
專家表示,對于部分熱門博物館而言,延遲閉館、周一不閉館等舉措除了滿足社會公眾的觀展需求外,更為博物館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既能進一步擴大文化影響力,讓博物館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還能增加部分博物館的夜間消費場景。
在打造文創展銷空間、延長博物館開放時間、夜游博物館之外,還將有更多文旅服務質量的提升舉措。8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有條件的公共文化場所創建 A級旅游景區。意見還要求,增強公共文化場所旅游吸引力,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紀念館、劇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考古遺址公園等完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提升旅游公共服務水平,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悅文)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