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廩實而知禮節”,當物質生活富足的時候,人們對于精神生活有了更多追求。近年來,無錫文化建設總體態勢良好,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持續提升,創新創造活力不斷增強,但對照人民群眾的更高期待,還存在薄弱環節。
前不久,我市召開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對實現無錫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作了明確要求和部署。為此,本報推出“探尋無錫文化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系列報道”,將從無錫文化產業發展、文藝精品創作以及城市品牌塑造的樣本分析中,了解無錫當下所處的文化坐標,進而探尋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近年來,很多人會對無錫的經濟發展豎起大拇指。而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無錫的文化產業現狀如何?是否與GDP超萬億的城市能級相匹配?
文化,是歷史積淀物,是一種社會表象,更是一種生產力。在經濟繁盛的當下,有必要讓文化貫穿發展的每個環節,讓文化滲透社會的每個角落。無錫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優越的地理區位、堅實的經濟基礎、活躍的科技創新,這些都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有利條件。但面臨的實際情況卻是,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總體層次和“含金量”還有待提升。如何尋找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發展之路?如何抓住產業發展的新機遇實現突圍?這是一道需要多方合力破解的現實問題。
看“濱湖樣板”的文化產業轉型路
產業發展如何通過文化元素的導入實現轉型?也許,我們可以從以下“濱湖樣板”中找尋答案。
見到鳳凰畫材董事長陳衛宏時,他剛從越南基地出差回國。經過20多年發展,鳳凰畫材的產品在世界50多個國家、地區的市場上流通,陳衛宏本人也是滿世界跑。他告訴記者,鳳凰產品去年在美國亞馬遜上線銷售,嘗試跨境電商“戰績”斐然,有望三年之內銷售額突破1000萬美元。今年,他又高薪挖來國際一流的技術團隊,準備在顏料市場大展拳腳,“下半年我們自主研發的顏料品牌就能面世,有望打破歐美品牌壟斷的局面”。打造自主品牌、搶抓產業發展機遇、關注人才培養,陳衛宏說,這是鳳凰多年來在文化領域發展制勝的“法寶”。鳳凰品牌在世界級舞臺上的亮眼成績,是濱湖文化產業轉型發展的縮影。目前,濱湖有各類文化企業13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87家,涵蓋影視制造、文化旅游、動漫網游、出版發行、演藝娛樂等多個行業領域。
文化產業是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近年來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格局。抓住這一發展新格局的還有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它是濱湖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代表作”。從創園之初,該園區就以電影工業的模式打造影視高端制造產業,而今通過“科技拍攝+數字制作”,讓它實現有別于其他影視基地的錯位發展。2018年園區全年實現產值55億元,《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等一大批大片好片都打上了“無錫烙印”。
目前文化產業與信息、旅游、體育、教育等領域正發生著普遍的滲透和融合。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資源,靈山集團以文化為底蘊,通過“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實現旅游資源外延擴展、內涵深化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靈山集團相關負責人說,依托品牌輸出、文化創意輸出、管理輸出等手段,靈山已經累計為山東、陜西、江西等旅游大省的諸多城市提供了全產業鏈服務,品牌輸出的合作項目達40余個。
“對地方政府部門而言,完善產業發展環境,激發企業抓住機遇創新創造,同時有針對性地加強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才能獲得更有力的保障。”有關業內人士表示。
打造“園地”助企業孵化成長壯大
無錫被評為江蘇唯一的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和鳳凰畫材起的作用密不可分,可惜在無錫這樣的企業還不多。“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領頭雁’,以及由此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張凌浩說,深圳之所以在文化產業發展上緊逼北京、上海,正是因為擁有騰訊、華強動漫、華僑城、雅昌等一批領軍型文化企業。而我市2018年規上文化企業總數少于省內南京、蘇州和常州。由此可見,無錫要實現文化產業大發展,迫切需要培育發展一批有規模、有效益的文化企業,尤其是領軍型文化企業。
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有業內人士表示,我市“文化+”似乎仍處于初級階段。“長時間以來,‘文化+’還多是停留在口頭,尚未滲透到企業運作的血脈中。”該人士表示,“文化+”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將其融入到企業的商業模式構建、盈利模式變現以及運營管理等整個流程中,而不是與相關產業構成“兩張皮”。
更好地實現融合發展功能,一批優質的文創園區載體不可或缺。在北京的798藝術區、尚8文化創意產業園,上海的M50創意園、田子坊文化產業園,深圳的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大芬油畫村,都集中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青年,極具創意又后勁十足的企業形態在這里被孵化成長壯大。在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內也集聚了600余家影視企業,探索著影視發展的新可能。顯而易見,這些平臺載體促進了當地文化產業更長遠的發展。“要積極打造文化創業孵化基地,推動眾創空間建設,為小微文化企業提供成長‘苗圃’。”張凌浩說,無錫具有集聚效應的“園地”還太少,中小企業的成長空間也有限。
除了缺少領軍企業以及特色產業集群,文化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問題也成為業內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西方發達國家的諸多城市在面臨城市郊區化、產業空心化時,實施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都市再造戰略,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市委黨校副校長譚軍表示城市更新中文化不能缺位,否則將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的滯后。
加強政策精準度助產業提質增效
“市場主體要壯大,政策體系必須跟進。”譚軍說,解決目前無錫文化產業存在的“痛點”,加強政策的精準度和扶持力度,要提高政策“含金量”,并且能夠按照規劃目標一步一步向前推進。張凌浩也提出,文化產業要提質增效,就得加大對重點項目的扶持。2017年年底,上海《關于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針對文化企業普遍反映的“難點”“堵點”,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一年多來,各個細分領域的政策不斷被實施,文化產業起到了很好的凝聚人、提升人和創造社會新價值的作用。
據了解,我市目前正在加緊研究更有針對性的產業扶持政策,制定出臺《文化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及《關于推動無錫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此推動各類要素向優勢領域、優秀企業、優質項目集聚,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規上文化企業。“萬億GDP之后,發展文化產業是必然的選擇,”業內專家說,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分階段進行,首先是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通過旅游帶動人氣,促進文旅產品的涌現;其次,是大力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產業;最后,便是打造以城市形象為IP的整體產業。“這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哪個環節都不能落下。”該專家表示。
轉自:無錫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