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云南省安寧市太平新城街道光崀村里格外熱鬧,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前來探訪,“光崀趕街”成了周邊市民的新時尚,小村每日客流量最多可達上千人。
背靠西山,坐落于山間谷地;風光旖旎,保留著農業文化和山村特色;漫步村中,眼前的土坯房變成了茶室,小瓦房里藏著書吧、陶藝坊……不大的光崀村處處都是驚喜。可就在5年前,這個秀美的小山村還面臨著成為“空心村”的可能。
太平新城街道黨工委掛職副書記邵楊暉告訴記者,2015年,由于安寧市城市建設需要,光崀村整村搬遷到了不遠處的一個小區。遺留下來的空村如何開發建設?失地之后的100戶村民如何找到發展路子?這成為擺在當地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光崀村地處安寧市太平新城東部旅游產業觀光帶,距離昆明主城區20公里。基于這樣的地理優勢,當地政府提出“基于原貌,整體開發,打造文創特色村落”的想法。首先,太平新城管委會與云南財經大學開展合作,讓村子成為高校的文創基地。然后由光崀村全體村民成立安寧匠春旅游文化專業合作社,統籌村莊集體建設用地及原有房屋等資本,參與聯合運營。在保持原村落建筑居住格局、田園生態景觀整體風貌不變的情況下,由“政、校、企、農”合作運行管理。
鄉村振興,先得引才留人。免5年房租的好政策,讓一批藝術家和文藝青年首先入駐光崀,成了“新村民”。
退休大學教授武斌來到光崀村,打造了一處“鐵意坊”工作室。走進工作室的院落,一只造型別致的恐龍引人注目,它由報廢汽車等材料經過設計組裝起來。此外,廢舊電腦組成的“貓咪”、雨傘骨架制作的“蜘蛛”、廢車頭制作的“魚骨”……日常生活里的廢舊物品在小院的新主人手里都獲得了新生命。“這里給大家提供一個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空間,每個人都可以是藝術家。”武斌說。
以文創和山水田園為定位,不同的院落設置不同的主題。截至目前,光崀村引入了剪紙、柴燒窯、琉璃、皮雕、香道、茶道等36家非遺和傳統農耕文化創意企業,項目建設投資總額已超過1200萬元。
文創助推,讓不少社會活動紛紛落地光崀:幼兒春游活動、大學生藝術實踐、光崀讀書實踐會……這些活動讓光崀村的文創基因更加活躍。
邵楊暉表示,光崀還要趁熱打鐵,打造集文創體驗、鄉村集市、田園親子、民宿餐飲、田園康養等于一體的復合業態,建設一定規模的鄉村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利用山林庫塘打造2000畝的田園綜合體。“通過盤活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促進資源變資產,促進農民居住城鎮化,帶動農民通過合作參與文創,實現收入多元化,最終讓集體經濟發展,‘新’老村民共同受益。”
轉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