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脈是一座城市地域環境、人文氛圍、建筑景觀等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因素有機結合與互動的衍生物和集合體,是城市唯一性特質的重要體現。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沉淀、擁有不同時期文化類型的歷史文化街區則是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著城市的歷史演進軌跡,反映出社會生活和文化構成的多元性,是城市文化共時融合和歷時傳承最直觀、最典型的場景寫照,也是城市文脈最形象、最生動的外在表現。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歷史文化街區就是城市靈魂的載體,與城市文脈的生成、傳承、創新息息相通、休戚與共。
歷史文化街區是培育城市文脈的原生性基因
歷史文化街區是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歷經區域內自然、地理、政治、社會、經濟等環境嬗變和時代變遷的綜合作用之下,形成的帶有一定地域性、時代性的綜合文化遺產形態,是城市傳統生活場景和時代文化氛圍的人文再現與時空標識,更是歷史長河與文化母體賦予城市的最古老、最權威的歲月見證以及最醒目、最典型的符號形象,它是城市文化的有機組成,又豐富了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共同生成和構建出城市文脈的本土基因序列。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天津建城已617年,不僅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老城廂文化街區,也有作為近代中國發展縮影的五大道文化街區,都已經融入天津文化母體,內化為天津基因片段,是天津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見證者和城市文脈無法割舍的參與者。
歷史文化街區是守護城市文脈的物質載體
歷史文化街區的系統性和整體性不僅包含物質層面的街道、建筑和景觀,也涵蓋其承載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生活方式、民俗藝術等非物質層面的歷史記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文化的時代潮流,鑄造著城市精神的形式內涵,是城市文脈的另一種隱性成分。天津因海而起,因河而興,因漕而盛,河海文化和漕運文化帶來了媽祖文化,民間之所以流傳“先有天后宮,后有天津衛”,原因當在于此。作為延續天津歷史文脈、展示天津傳統民俗的古文化街就是以天后宮為中心,擴展成為集中展示天津傳統文化的歷史文化街區,仍然保留著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舉辦“皇會”的習俗,成為守護城市文脈、增強城市文化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重要場所。
歷史文化街區是涵養城市文脈的動力源泉
不同于靜置的文物遺址和歷史資源,歷史文化街區往往具備成長的動態性和時代的參與性,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也具備城市社會的功能,不僅可以傳承城市原生性文脈,還可以在時代的主題下創新和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在重塑城市文化品位,打造當代文化品牌,延展城市文脈的深度與廣度、增強城市文化的生命力與發展動力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天津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金街歷史文化街區與意式風情街無疑就是在原生態文化肌體的基礎上,被賦予新時代的特征,逐漸衍生發展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成為城市文脈新的發源地與成長點。
科學處理歷史文化街區與城市文脈的保護與傳承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明確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指出,“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辯證地對待歷史文化街區和城市文脈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根本遵循。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的凝固與沉淀,但不應作為凝固與沉淀的歷史。其作為一個綜合的動態體系,是靜態歷史與活態生活的有機結合。因此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應該是一種“雙向”保護和“共生”思維,既要“以文為主”,保證歷史文化遺產的完整性,讓城市保留“來時之路”,讓鄉愁尚存“容身之所”;同時更要“以人為本”,保障居民安居樂業的延續性,讓街道煥發“時代活力”,讓社區樂享“現代生活”。要在傳統與現實中找到一種平衡,既要尊重歷史,又要兼顧實際;既要傳承文化,又要改善民生;既要保持建筑特色,又要與時俱進。在這方面,天津通過歷史文化街區功能提升改造、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重點建筑維修改建、景觀環境更新整治等多種手段來強化街區的歷史價值、激發街區的現代活力,最終達到“景觀與居民共生,歷史與現代并存”。在此理念下對“五大道”地區的綜合整修工程不僅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而且使“五大道”地區成為展示天津近代歷史文化的窗口和“近代中國看天津”的重要名片。
以“活化”思維處理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對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歷史建筑“活化”再利用能有效激發街區生命力,無論是日本豆田町特色木屐產業,還是成都寬窄巷子地方小吃、上海田子坊藝術展賣,都是在保留歷史外觀、再現文化場景的前提下,對已經失去活力的文化遺產賦予新的生命形式,通過時空延續、功能置換、空間重組、符號提煉等手法,將創意辦公、民俗展示、文化展覽、攝影藝術等功能嫁接,既保護了歷史建筑本身,也賦予了建筑新生命新角色,實現保護與開發的雙重平衡。天津市和平區充分利用慶王府、靜園等歷史建筑建成一批文化展館對外開放,并依托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紀念館、天津軍管會舊址紀念館等革命遺址開展黨性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探索出文物保護單位活化利用的新途徑新方式。同時利用洋樓資源,發展洋樓經濟、總部經濟,著力以五大道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歷史文化街區、中西合璧萬國建筑小鎮、高質高新企業總部基地,以文化創意、文化演藝、藝術品拍賣、特色休閑旅游、國際性主題會展等為主題,引進國內外知名文化、旅游企業及文旅項目,走上了以文物保護帶動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進文物保護的良性循環軌道。
(作者:任吉東,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員)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