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日用而不覺”,展示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張熠    時間:2021-09-29





      在上海的工作室中,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即興演奏著曾侯乙編磬。這套樂器是嚴格按照曾侯乙墓出土編磬的音色、樣式1:1還原的復制品。像這樣的官方復制品,全世界僅有兩件。清越、明亮的磬音將觀眾引入一場長達3個多小時的直播。


      今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關于考古工作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昨天,上海廣播電視臺推出《文明探源看東方·何以中國》大型融媒體直播特別節目。從12時開始,10路記者深入全國各地的10多處考古遺址,尋找“日用而不覺”的重大考古發現。與此同時,大型考古題材紀錄片《何以中國》的拍攝制作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中。

      “探源小分隊”兵分10路

      “日用而不覺”最早出自《周易·系辭上》,即人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運用此“道”而渾然不覺。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文明探源看東方·何以中國》直播特別節目負責人黃錚表示,“特別節目圍繞這個主題,從考古發現所展示的我們祖先日常生活和各種活動中,挖掘中華民族獨特而影響深遠的文化基因。”

      今年9月上旬,上海廣播電視臺記者兵分10路,變身“探源小分隊”,分赴浙江上山遺址、山西陶寺遺址、陜西石峁遺址、河南二里頭遺址、四川三星堆遺址、湖北隨州曾國貴族墓、廣東“南海Ⅰ號”、江西海昏侯墓、上海福泉山遺址等全國重大考古現場和遺址博物館,深入探訪當地考古一線工作者及相關專家,尋訪一個個“日用而不覺”的文物寶藏。在上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擔任學術顧問,全程坐鎮演播室直播訪談。

      “在地點選取上兼顧多個要素,一方面結合近兩年來的考古新發現,同時在中國考古百年的脈絡上有其重大價值。”融媒體中心上視編播部副主任、《文明探源看東方·何以中國》直播特別節目策劃徐俊杰說。在每個考古現場,記者選定一件特殊的文物,或與衣食住行有關,或代表古人在當時當地的精神文化生活。“抓住‘日用而不覺’,通過文物展示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衛視編播部主任趙慧俠說。

      在浙江上山遺址,“探源小分隊”發現萬年前的石磨盤,中心區域自然凹陷,磨石被打磨得溜光。使用這個簡單的裝置,就能碾米、脫殼。這表明早在一萬年前,上山人已經走出洞穴,并且掌握了馴化、種植、加工稻米的技術,稱得上是“第一批從事稻作的農人”。在磨盤村山城遺址,小分隊展示了距今800年前的火炕,布局清晰,形制規整,三條煙道分別位于北、西、南三面,從中可以了解數百年前東北人家的起居生活。回到上海福泉山的考古現場,一件長約97厘米、寬約9厘米的象牙權杖,吸引了小分隊的注意。象牙權杖上刻有“神人獸面紋”,從中可以感知先人們的精神世界。

      “上海積累了一支經驗豐富的考古隊伍。這是我們有底氣做《文明探源看東方·何以中國》特別節目的原因。”黃錚說。

      文化的內核,跨界的表達

      用策劃團隊的話來說,特別節目既有文化的內核、新聞的視角,更有跨界的表達、年輕的語態。距今四千多年的陜西石峁遺址,出土了上萬根由動物骨頭打磨而成的骨針。小分隊用一段沙畫還原了石峁先民制作骨針的過程。在四川,隨著三星堆遺址祭祀坑發掘再啟動,三星堆的黃金面具、青銅人像面具登上了川劇大舞臺。“整臺節目以國漫、古風、沙畫、說唱等多種演繹手法表現傳統文化主題。”融媒體中心國內部副主任冷煒介紹,“各路記者自己策劃、協商、剪輯短視頻,創造了很多新的表達方式。”

      作曲家、指揮家譚盾跨界參與,講述了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時,敲響曾侯乙編鐘的幕后故事。這套有著2400多年歷史的編鐘據說出土至今一共就奏響過三次。“編鐘代表了遠古的、平和的、宏偉的、莊重的聲音。”譚盾透露,當年在博物館內錄下曾侯乙編鐘的樂聲,而后把復制件運到香港進行演奏,“讓全世界聽到這個古老的聲音”。

      從陜西石峁遺址的皇城臺到河南二里頭遺址的中軸線、井字形布局;從四川三星堆遺址的青銅面具到湖北隨州曾侯墓的編鐘;從江西海昏侯墓的孔子像到廣東“南海I號”古沉船的金銀錢幣,3個多小時的直播中,這些文物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農業、手工業、天文、地理、科技發明、建設村落、營造都市、建構和治理國家、創造和發展文化藝術等領域的燦爛文明和輝煌成就。

      “陜西石峁遺址的骨針所代表的手工業綿延至今;陶寺古觀象臺代表古人對浩瀚宇宙的探索;古沉船的金銀錢幣則代表了對外的經貿交流與文明的互動。”黃錚透露,此次直播籌備時間一個月左右,通過一件件文物,以小見大,展現文明探源主題。

      紀錄片《何以中國》正拍攝

      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百年之際,上海廣播電視臺大型考古題材紀錄片《何以中國》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中。

      紀錄片共8集,暫定主題為《秦漢帝國》《家國天下》《夷夏之辨》《殷商王朝》《最早中國》《古國時代》《滿天星斗》《文明搖籃》,將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發現,由秦漢到新石器時代各階段具體的考古資料入手,通過“追溯”的形式環環相扣地解答“何以中國”這個問題。中國考古學界泰斗嚴文明擔任紀錄片總顧問。

      “如果對比一個人的誕生和成長,‘何以中國’就會看到‘中國’這個文明國家的根基、發源、早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總導演干超形容,主創團隊用“考古寫史”的方式做紀錄片,以考古發現的實證、歷史的敘事、文明的探索為主軸,“從觀眾熟悉的歷史時代起始,回到文明起源的根脈上去,梳理中華文明能夠延續發展至今的內在脈絡”。

      干超介紹,攝制組正在全國各地的遺址、考古現場分多路拍攝,總的拍攝點將達220余個。“考古是一門專業門檻很高的學科,紀錄片的挑戰之一也在此,需要把各時代、各地區的考古材料扎實掌握、融會貫通。”他透露,針對每個考古遺址,團隊都做了數萬字的調研報告,目前光學術筆記就記了數百萬字。

      紀錄片還將使用當代尖端考古科技讓文物“復活”。比如首次納入古人類DNA檢測、古遺址深層掃描建構等最新科技手段,逼真而細致地展示文物之美。干超說:“通過新的敘事語言和視覺語言,我們要給觀眾呈現一部不同的考古紀錄片,讓觀眾透過考古發現看到先人和他們所處的社會,走近他們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距今數千年乃至上萬年,有些陌生、遙遠的中國,會慢慢成為我們所熟知、熱愛、信仰的中國。”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