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鎏金青銅珍寶恢復黃金色澤。”巫山博物館副館長張輝如是說。“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絡主題活動期間,記者從重慶巫山博物館獲悉,近日,該館74件套出土鎏金青銅器,歷時8個月,已完成修復工作。
巫山鎏金棺飾作為獨特的峽江喪葬文化符號的代表,是巫文化與西王母信仰的結合體,也是兩漢時期大巫山地區特有的藝術奇葩。
巫山出土的鎏金青銅器數量大、價值高,但出土及入藏后均未進行過系統、科學的處理,病害較為嚴重,肉眼可見不少堅硬而致密的綠色粉狀青銅銹覆蓋其表面。因此,對于出土鎏金青銅器的科學修復迫在眉睫。
2019年,巫山博物館從館藏鎏金青銅器中遴選出74件套進行修復。這批文物主要出土于麥沱墓群、土城坡墓地、龍門口墓地等遺址,包含牌飾、棺釘、耳杯扣等器型,于今年4月正式啟動青銅器保護修復工作。
“青銅器表面的鎏金層很薄,通常只有頭發絲直徑的1%。”張輝介紹,修復人員使用凝膠型除銹劑為銅器除銹。經過為期8個月的修復,這批青銅器文物鎏金黃金色澤恢復光彩,其表面刻畫的西王母、青龍、白虎、朱雀、三足烏等精美紋飾也顯露出來,展現出漢代巫山人對仙界的向往。
張輝告訴記者,截至2021年,巫山共出土1086余件鎏金青銅器,是巫山博物館藏品中類型最豐富、數量較多的文物,其中的“東漢四靈西王母柿蒂形鎏金銅牌飾”被重慶市文物局定為巫山“十大鎮館之寶之一”。根據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該館已將鎏金文物定級,一級6件套、二級13件套、三級28件套。
為何巫山會出土眾多鎏金青銅器?巫山博物館館長張潛稱,此次修復的鎏金青銅器大多是東漢時期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在漢代黃老思想和巫文化影響下,民眾希望離世后升往仙界,于是在鎏金青銅器上刻畫西王母、四大神獸等圖案,希望離世后借助西王母升仙,在天界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
“重慶三峽地區鎏金青銅器大量流行并非偶然,豐富的礦產資源與先進的鑄造技術為鎏金青銅器在峽江地區的出現、流行提供了物質保障與技術支撐。一些平民墓也會出土鎏金青銅器,說明三峽地區當時經濟較為發達,鎏金青銅器深受社會各階層重視,成為葬俗中的關鍵隨葬品。”張潛說。
張潛表示,此次修復的鎏金青銅器已完成數字化信息采集,未來巫山博物館還將打造一個館藏鎏金青銅器展覽,讓館藏文物“活”起來。(黃維正)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