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高仿的“頭腦風暴”?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于國鵬    時間:2022-02-23





      2022年央視春晚的小品《還不還》中,沈騰多次將自己比作“元宇宙的Dogking”,給有關元宇宙的熱烈討論又添了一把火。


      整個2021年,元宇宙是一個關注度迅速提升的熱詞。但是,對于元宇宙,各種說法莫衷一是,有的認為是炒概念,有的觀點含含糊糊,有的觀點互有交集,有的甚至進入了“平行空間”。

      元宇宙到底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改變?發展趨勢怎樣,是不是也存在某種風險?對于普通人來說,即使不主動,是否也會被動地裹挾其中,稀里糊涂就進入了元宇宙?與元宇宙保持距離,是不是意味著落在后面,被時代拋棄了呢?

      面對席卷而來的熱潮,弄不清楚這些問題,會讓人不由自主產生那種擠不上車的緊張感和焦慮感。2月16日、17日,本報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聽他們用平實的語言,介紹各自對此的理解和思考。

      跟,還是不跟?

      社交元宇宙、教育元宇宙、企業元宇宙、元宇宙考古……向元宇宙進發,如百舸爭流。這是一股全球性的熱潮。

      在Inspire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微軟宣布了企業元宇宙解決方案。

      去年10月28日,美國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更是直接宣布改名為Meta。追溯元宇宙的源頭,大家公認來源于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1992年出版的這部小說,曾經深刻影響到后來的《阿凡達》《黑客帝國》等科幻作品。小說里面提到的人們為了逃避現實、又與現實緊密關聯的平行三維數字空間“Metaverse”,即被認為是今天所說元宇宙的源頭。Facebook改名的意義與雄心,不言而喻。

      從國內來看,也是一種萬箭齊發的態勢。如百度自2020年底就啟動了元宇宙項目希壤。去年12月27日舉辦百度AI開發者大會時,希壤正式推出。根據百度公司的介紹,在希壤APP里舉辦的這次大會,可同時容納10萬人同屏互動,參加者可以收獲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音視覺效果。

      騰訊、阿里、京東、網易等也都規劃著自己的元宇宙版圖,并推出相關產品。網易CEO丁磊曾經表示,已經做好了準備,等到時機成熟的一刻,“可能跑得比誰都快”。

      饒有意味的是,在這個熱潮中,也聽到很多不同的聲音。比如,全球著名的電子游戲巨頭日本任天堂公司的表現就不積極。前不久,任天堂社長古川俊太郎在一個會議上表示,公司對于元宇宙“是有興趣的”,但是至今還沒有弄明白通過元宇宙將給用戶帶來怎樣的新鮮驚喜和樂趣,“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種人們易于理解的、‘任天堂式’的表達方法,我們可能會考慮這個領域。但我們認為現在的情況還不符合這一點。”

      這個態度非常明白,任天堂目前還沒打算進軍元宇宙,等看明白了再說。這個表態讓一些質疑元宇宙的人大受鼓舞,紛紛在這條新聞下留言,贊揚古川俊太郎是個“實誠人”。

      沉浸式的劇本殺?

      元宇宙到底是什么?

      中國作協會員、著名作家李迎兵曾經創作過五十萬字的長篇小說《沐月記》,他從自己的作品談起:小說里女主人公小月英七歲到二十九歲及她的那個“沐月行進在如歌的年代”——這樣一個宏大而又微縮的人物宇宙標本,然后再到今天的這個元宇宙概念,是重置或新生?

      李迎兵認為,所謂元宇宙,目前看來,就是移動網絡更新換代的再升級,也提供了與現實世界對應的虛擬空間,或彼此之間交叉,卻又存在對立,或完全互為因果——從而導致的一種互為衍生融合乃至互為蠶食鯨吞的元宇宙第三種生活。

      所以,元宇宙可以看成是人類文明在目前基礎上的一個升級版。李迎兵說:“現在,元宇宙畢竟處在一個初始階段,我們沒有完全進入元宇宙,還看不出或者說無法準確判斷,這是一件好事兒還是壞事兒,但肯定會帶來很大的改變。”

      他認為,即便對于人類來說是屬于無限大的宇宙,可能也只是某種更高意義上的巨型智慧生物的“頭腦”。那么,元宇宙又是什么?或也僅僅是人類自身借助高科技而衍生的一場高仿的“頭腦風暴”?

      對此,李迎兵舉例說,馬斯克對現在大家談論的元宇宙似乎并不怎么在意,認為大家所進行的元宇宙建設也并不怎么讓人信服,但他自己開展的腦機接口項目可以看作是通向元宇宙的真正“鑰匙”。通過腦機接口項目,人的記憶甚至智慧可以上傳、下載,再進一步升級,可以把人腦中的信息“全景式”地借用。把這些信息復制到一個面貌形體一致的模型身上,就相當于完全復制了一個一模一樣的人。

      李迎兵表示,自己是一個作家,如果使用這套技術,那個“復制的我”一樣能寫小說,搞創作,這相當于創造了一個新的生命。“比如我的《沐月記》里的小月英等。大到宇宙星系,小到一粒沙塵,一片葉子,都可以是自己微觀或宏觀中的一個大千世界。這樣說來,我們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可能是一個宏大的宇宙空間。”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聯想,假設將來地球遭遇洪水、極端氣候變化甚至外星球撞擊等大災難,人類文明是否可能通過元宇宙才能保存下來?而元宇宙是否會一直只可能是某種馬拉著火車飛跑的接口不完善的系統?米歇-戴瑪斯克特在《海奧華預言》一書中認為文明不斷地在毀滅中重置,所以說,元宇宙可能使人類文明走得更遠,但也可能帶來毀滅,現在還沒法作出準確的判斷。

      電子商務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淘寶教育認證講師張朔說,元宇宙英文是“MetaVerse”,如果直譯過來即“超越現實的虛擬宇宙”。不好理解的話,我們來想象一下:首先,讓我們戴上耳機、VR眼鏡、腦機接口等設備;緊接著,我們的意識被傳送到一個虛擬世界;在這個虛擬世界,我們可以自行定制形象、身高、體型、樣貌等等。我們是第一視角,會有一種“身在其中”的感覺!在這個虛擬世界,我們可以進行很多類型的活動,既可以逛街、吃飯、打游戲,又可以辦公、洽談生意,還可以放空、休閑、無所事事,“甚至能做現實世界里不能實現的事:比如飛起來或者瞬間移動。說得再直白一點:就像玩沉浸式的劇本殺,如果看過電影《頭號玩家》《黑客帝國》的小伙伴應該更容易理解。”

      高科技加持的升級版?

      聽起來,元宇宙似乎有點像物聯網。那么,這兩者是一回事嗎?

      張朔說,首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什么是物聯網。物聯網,即“萬物相連的互聯網”,是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網絡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機、物的互聯互通。“物聯網作為現實世界和虛擬空間的橋梁,實際上是元宇宙的基礎設施,為元宇宙提供感知、連接、傳輸設備等,所以只有通過物聯網,真實的物體才能連接到虛擬空間中,同時也可以虛實互動,這是物聯網在元宇宙中所發揮的功能。”

      李迎兵認為,一般那些做物聯網的,認為元宇宙就是物聯網。其實,元宇宙是超越物聯網的,雖然每個人的理解還有所不同,但大方向較為一致,至少是高科技加持的升級版。

      “升級當然好,這個過程中,要保持對自然萬物、對人類文明的敬畏。缺乏這種敬畏的話,很容易玩火自焚,后果也是相當可怕的。”李迎兵說,“同時,在元宇宙,這種升級版的物聯網,并不意味著大家獲得的資源是均等的,其實也是分層級的。處在不同的位置,處在不同的節點上,獲得的資源是不一樣的,因此又會形成很多不確定性。”

      李迎兵同時還提到了關于元宇宙的另外一種可能性。這種所謂元宇宙只是人類集現代科技之大成之后的一種以假亂真的資本薅羊毛游戲的網絡創新模式——所有玩家都不再置身事外,而是參與其中,甚或進入到這種超越現實的無限虛擬的準宇宙空間里——其實還是“老一套”,并沒有顛覆性的手段花樣,只是每一個觀眾都可以參與并演出甚或能夠改變劇情的又一種能夠上癮的3D環幕全屏全息立體影視的疊加再升級而已。

      也就是說,元宇宙只是一個概念,一個噱頭,是高科技大佬心照不宣的一種商業化操作。他們通過這種炒作,把流量都吸引過來,讓大家花錢買他們的產品,買他們的服務,這就是俗稱的割韭菜、薅羊毛。當然,即使這是一個噱頭,也得展現出一些新內容,并且達到很高的科技水平才行,否則怎么讓人去相信?

      李迎兵表示,從事科技行業的人,大都比較相信“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像劉慈欣寫《三體》,書中有些奇幻的想象,引發科學家的興趣,這些科學家會想方設法把想象變為現實。“小時候,我看葉永烈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游未來》,印象特別深。”這部寫于20世紀60年代而出版于1978年的小說,以未來市為場景,對未來的社會生活場景展開大膽想象。在未來市,人們交通靠一種水滴型的飄行車,沒有車輪,靠噴氣式設計提供動力在空中飛行,車上還有自動避撞裝置,交通警察全是機器人……很多現在都已經實現了,有的從技術方面看沒什么難題,但實際生活中還無法實施,這倒也能夠體現出從想象到落實過程中的某種隨機性。

      把雞蛋多放幾個籃子?

      元宇宙的發展,將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什么樣的改變?比如讀書、寫作,還是現在的形態嗎?

      張朔認為,談論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回頭看一下互聯網從無到有,再到無處不在對我們的改變。我們現在的很多工作和生活都因為互聯網發生了改變,讀書從閱讀紙質書變成了閱讀電子書,用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看自己想看的內容,有聲讀物和短視頻的盛行取代了一部分的文字閱讀,寫作也從手寫到排版,然后逐漸被打字替代,不論是通過電腦還是手機。互聯網的盛行真正改變了人們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

      “元宇宙下一步的發展可能也將是顛覆性的。”張朔判斷,互聯網從無到有再到成熟用了幾十年,那么元宇宙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可能也需要幾十年。現在談論這個問題就像在20世紀80年代談論互聯網一樣,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只有你想不到”。“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把握任何新鮮事物都會經歷四個階段: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來不及。”

      李迎兵認為,元宇宙可能改變人類現有的現實生活,但也是一種可怕的異化,這會讓新的一代人更加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每天完全依賴于移動互聯網,一天二十四小時沉浸其中無法自拔,元宇宙時代可能讓人類不存在下線斷網,但這種生活方式萬一成為人類的一種慣性方式,突然停電怎么辦?長期盯著屏幕,人的視力和精力也承受不了,身體嚴重萎縮退化。“而且,一旦停電,元宇宙豈不尷尬,會一下子就完全熄火?不像以前人們手拿一本紙質書更加可靠,手拿一支筆直接書寫更實在。那時在立體媒介中虛擬慣了的人類還能適應以步代車讀紙質書的手工勞動的現實生活嗎?”

      李迎兵說,我們還可以設想一下,元宇宙如果遇到戰爭,或者遇到局部停電,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可能要比以前大得多,比一戰、二戰那樣大規模的戰爭帶來的后果還要嚴重。因為人類在現代對高科技、電力、網絡系統的依賴越大,將來發生這種突發性災難,帶來的損失會越巨大。就目前來說,一旦停電停水,生活可能一下子就停滯了,吃飯成了大問題,廁所里馬桶都沒法沖。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的話,人類進入元宇宙就相當于把所有雞蛋放到了一個籃子里。聰明的話呢,還是不要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里去,而是分散到幾個籃子里,這個籃子摔了,起碼另一個籃子還能保存“火種”。再比如,現在大家看書,開始習慣看電子書。相對而言,紙質書讀起來好像不如電子書方便了,但是,讀電子書,老是盯在手機屏幕上,時間長了,眼睛也受不了。拿起一本紙質版的《紅樓夢》,感覺更接近人類生活的那種自然本真的狀態。

      李迎兵說:“把雞蛋多放幾個籃子,即使遇到大的災難,生存下來的機會也就更多。”

      一旦遇到停電,會出現元宇宙按下暫停鍵這種尷尬情況嗎?

      張朔說:“這個問題挺有意思,我認為會的。就像最初的一些網站,因為服務器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用戶登錄不上一樣。但是停電不會導致數據的丟失,等恢復供電后,一切都會繼續。”

      主動,還是被動?

      進入元宇宙,不主動加入,是不是意味著被時代拋棄?

      李迎兵說:“我認為,至于主動還是被動,可以看作是一個偽命題,一方面,現代人的素質包括科學素養都獲得了全面提升,在這方面應該不存在認識和理解的障礙,另一方面,不管主動還是被動,人都會參與到這個進程中,因為人是時代的產物,超越不了時代。”

      李迎兵解釋,比如,一位作家希望通過自己的創作去超越時代,最終會發現自己仍然擺脫不了時代的局限。現在正在播出的電視劇《人世間》,是根據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的,反響不錯。梁曉聲是1949年生人,當知青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經歷,所以他文學創作的重點、興奮點,大都圍繞那段經歷展開,《人世間》也是由此寫起,展現時代的變化,展示時代中的人的命運。如果是80后、90后、00后寫作,展現出來的社會人生,肯定就跟梁曉聲的大不一樣了。

      這里必須注意一點,雖然他們的寫作因為所謂代際關系而有所不同,但并非完全無法溝通交流,不同年齡段之間仍然存在引發共情的內容。比如《沐月記》里抒寫的這些能夠引發共情的情感、價值,不僅僅是需要作家用自身的創作來捍衛和維護,而且整個人類的文化歷史及精神價值,或也正是元宇宙需要守護的。我們必須警惕的是,不能走向反面,走向異化。

      張朔則作出如下預測:第一,數據為王。在元宇宙時代,數據就是如同石油一樣的核心戰略資源,數據成為核心資產,這點不難理解。第二,數字文化大繁榮。數字經濟、數字金融、數字藝術等都會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和受人追捧。當然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也會聯系得越來越緊密。第三,重塑自我形象和身份體系。這個就像你第一次使用QQ或者微信會給自己設置一個能代表自己的頭像或者裝扮一樣,數字形象綜合反映了一個人的興趣、審美、情懷、夢想等諸多因素,比物理世界中的實際樣貌更能反映一個人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形象,是一種深層次的自我認知在數字世界中的投射。“因此,隨著數字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進一步融合,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全方位地向元宇宙遷移,數字形象也將成為我們主要的社交形象。”


      轉自:大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