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名家風采,綿延珞珈文脈。2月23日,武漢大學珞珈文庫正式揭牌。文庫為復式結構,總面積360平方米,列藏以該校師生、校友著述為主體,兼有講義、手稿、筆記等具有收藏價值的校史文獻,集中收藏、展示作品2萬余冊,功能定位為“藏、展、用”相結合。這里,儼然武漢大學的“藏經閣”,也是武漢大學重要的校史教育基地。
記者走進珞珈文庫,但見文理科著作分列兩側,古樸莊重的氣息撲面而來。卷帙浩繁的庫藏里,有武大建校以來的珍貴歷史資料,有新中國成立前編寫的原版老講義,還有歷代名師大家的智慧結晶。設計考究的書柜上,耳熟能詳的名家數不勝數:在“歷任校長”專區,收錄有張之洞、黃侃、劉道玉等20位校長的460余冊作品;在“院士專區”,李德仁、張祖勛等27位兩院院士、歐亞院士的200余冊著作依次排列;“早期名家作品區”囊括了聞一多、朱光潛、葉圣陶等22位名師的629冊作品;“資深教授作品區”展示了韓德培、馮天瑜、於可訓等16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的500余冊作品;易中天、池莉、雷軍等著名校友的作品藏于“杰出校友作品區”。
珞珈文庫的建設前后跨越三十余年。武漢大學圖書館講解員劉丹介紹,1988年,學校提出在校圖書館建設“武漢大學師生著述文庫”,文庫很快在櫻頂老圖書館正式設立;2011年,圖書館總館擴建落成后,文庫搬遷到總館,并更名為“武漢大學文庫”,更加廣泛地征集收藏師生校友的著述,還對院士、資深教授設立專柜展示,建設規模明顯擴大;2021年夏,圖書館對文庫進行重新規劃布局,并正式定名為“珞珈文庫”。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表示,一代代珞珈山人的辛苦耕耘,創造了大批豐碩厚重的學術成果,成為珞珈文脈綿延流長、薪火相傳最深厚的人文象征,也是學校尊重學術、尊重人才最璀璨的歷史見證,“我們相信廣大師生來到這里,會感受到一種心靈上的震撼,更加堅定追求學術,報效民族、國家的決心和信心。”
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陳偉表示,珞珈文庫是展示武漢大學學術成果的重要平臺,也是校史教育的重要基地。駐足珞珈文庫,觀覽先賢前輩豐碩深厚的學術成果,能激勵師生更加勤奮、扎實地做研究,讓自己的文字“藏于名山”,流傳后世。
轉自:湖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