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的長河里,文物本體受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會出現衰退甚至消亡。采取技術手段對文物進行保護,能夠很大程度上延緩這一過程。
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化保護作用日益凸顯。數字化保護可以完整、準確、真實地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形成文物的數字檔案;數字化保護形成海量數字化成果,經過深度挖掘和加工,可以為文物的保護、研究以及展示弘揚等提供有力支撐;文物的數字化授權和轉化也可以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素材。
文化遺產的類型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又可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針對以石窟為例的不可移動文物,所采用的主要數字化技術有以攝影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壁畫二維圖像數字化技術、以激光掃描為主的洞窟結構和雕塑三維重建技術、以遙感測繪和傾斜攝影為主的大遺址三維重建技術,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為主的全景漫游互動體驗等。針對館藏書畫、石窟壁畫等平面文物,首先要利用圖像采集技術,采集其完整的圖像信息,再經過后期的圖像處理,形成完整的圖像檔案。針對雕塑、器具等三維文物,需要利用三維掃描技術,完整獲取文物的三維信息和紋理信息,經過三維重建,形成文物的三維立體模型。
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是當下國內外熱門的研究領域,涉及多個交叉學科,并且在國際上日益得到更多重視。目前世界范圍內文物的數字化研究主要是向多種技術保障文物信息的完整保存、網絡化的共享傳播、人工智能的應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發展。
從國際上看,美國斯坦福大學和意大利的博物館曾在上世紀90年代合作,利用三維數字化技術對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進行數字化工作;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科研團隊利用文物的數字化成果,通過分析文物結構、紋理、質感、色彩等信息,復原了巴米揚東大佛天井壁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項目,對巴黎圣母院等在內的眾多法國哥特式建筑進行了系統性的數字化保存,建立了由圖表、文字、歷史地圖構成的數據庫……
我國文物數字化保護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敦煌研究院上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國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形成了一套適合于不可移動文物壁畫數字化方法,建立了近百人的專業技術團隊。2016年5月1日,“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首次向全球免費共享了敦煌石窟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和全景漫游,訪問量超過1500萬人次。故宮博物院2003年成立了“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借助數字化技術強化博物館保護、研究和展示的基本功能。2020年,故宮博物院發布了“數字故宮”小程序,進一步整合了故宮在線數字服務。洛陽龍門石窟也在數字化保護方面不斷探索,在三維重建技術、數字復制展示、百年龍門石窟研究史料數字化等方面取得豐碩的成果……
文物數字化有一定的獨特性,需要多種學科和專業的交叉。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沒有專門設立文物數字化的相關學科和專業,文物保護單位大多招聘相近專業的人才,然后根據實際工作再進行培養和深造。隨著文物數字化的發展,相關人才梯隊建設需要加強。
在文物數字化發展方面,面臨的挑戰是繼續研發新的關鍵技術。“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強文物科技創新。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已經將文物科技創新、數字化建設納入未來發展計劃。數字文物未來需要緊緊依據國家規劃,借助政策扶持,加強與科技領域的合作互聯,利用先進科技與平臺優勢,引入更多的新技術、新手段,加快文物數字化技術的研究,數字化設備和軟件的開發,加速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的進程。充分利用文物數字化資源,挖掘豐富的文化內涵,培育更多文創品牌,充分發揮文物數字化資源的價值。通過產學研融合發展,形成良性互動,以高科技保護文化遺產,以新發展理念傳承文化,助力實現“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規劃目標。(作者為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