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扶貧不是單方面輸入文化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5-14





      文化扶貧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內容,對于貧困地區群眾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自我脫貧能力意義重大。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多樣性、系統性等特征,只有深入認識和把握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態,文化扶貧才能真正取得實效。當前,有些人認為貧困地區沒有文化,即使有也是貧困文化、落后文化,文化扶貧就是向其單方面輸入文化。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有害的,需要加以澄清。


      事實上,貧困地區并不是沒有文化,很多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態保存得比較完整和純正。例如,湖北省的7個全國歷史文化名村、116個全國傳統村落中,就分別有5個和97個在貧困縣。貧困地區的文化也不等于貧困文化。有人認為,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是由于貧困文化所致,這是站不住腳的。貧困地區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有改變貧困面貌的強烈愿望和持續行動,來自貧困地區的規模宏大的農民工就是有力證明。還有人認為,貧困地區的文化就是落后文化,這也是不對的。不可否認,貧困地區的傳統文化有不適應現代社會的方面,但其中也有不少優秀元素,對維護區域和諧穩定、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更應看到,貧困地區的傳統文化本身并不具有封閉的特性,貧困地區的人民大多樂于接受先進文化。只是這些地區曾一度經濟社會發展落后,因而出現了“文化孤島”現象。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貧困地區的傳統文化正展現出開放的姿態。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不斷滿足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文化扶貧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科學把握貧困地區文化生態,大力發展貧困地區文化,推動貧困地區實現精準脫貧、貧困地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物質文化發展成果。


      精準識別。推進文化扶貧,應深入認識和把握地域文化產生和發展的規律。結合貧困地區特定的地理環境、生產和生活條件等對其文化生態作出精準識別。深入研究貧困地區文化生態的形成機制、傳承特性等問題,厘清其傳統文化中哪些需要保護、哪些需要改造、哪些可以利用,認清其傳統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關系。只有對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態作出精準識別,文化扶貧才能精準施策。


      科學規劃。“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要結合不同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分別制定文化扶貧的具體實施方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明確文化保護的底線,劃出文化開發的紅線。制定任務書、時間表,組織精干的專業隊伍分期分批持續開展文化扶貧工作,千萬不能急于求成。


      融合發展。文化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要走融合發展之路。一是與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融合發展。生產生活方式是文化生態的天然要素,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二是與外來先進文化融合發展。在尊重貧困地區文化生態的基礎上,充分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的有益養分,創新發展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區域特色文化。三是與教育融合發展。教育是良好文化生態形成的基礎,貧困地區文化的開發、傳承和創新需要通過當地居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才能實現。還應看到,每一種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是通過“自組織”方式完成的。因此,文化扶貧的“他組織”方式還應與貧困地區文化生態的“自組織”方式融合發展。換言之,文化扶貧應通過外部援助來推動貧困地區文化自力更生、自我發展。(作者:龍迎偉,單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原標題:深入認識和把握貧困地區的文化生態 文化扶貧不是單方面輸入文化(熱點辨析)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單霽翔:創造全新表達 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近年來,為了“讓文物活起來”,故宮博物院以觀眾為中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2018-04-02
    • 張頤武委員:讓原創節目植根本土文化土壤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輝煌燦爛、博大精深。在文化表達上,形式需要與時俱進,內容需要喜聞樂見,意義需要尊崇主流。作為傳播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繼承與創新中不斷發展的藝術表達,電視藝術近年來在多種傳播方式的競爭中...
      2018-04-02
    • 孔蓉:文化創新引領 特色小鎮建設與發展

      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小鎮應當體現國家意志與綜合競爭力,是貫徹落實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供給側聚合點,是將文化轉化為國家、產業和社會核心競...
      2018-04-02
    • 宋瑞:實現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 可能且必行

      文化者,以文化人也,而旅游無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化人”途徑。當今世界,文化正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旅游則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必需。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傳播文化,不僅必要,而且可能;不僅...
      2018-04-02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