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氣象變化感受節氣物候,讓青少年了解“二十四節氣”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07-27





      從“二十四節氣”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驚艷全場,到知名汽車品牌“小滿未滿”的營銷廣告廣為流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文化內涵也越來越深入人心。7月20日,“中國天氣節氣金名片資源發布會”在哈爾濱舉行。將二十四節氣文化納入“中國天氣”金名片系列資源產品,可以說是華風集團順應時代的選擇。在中國青年報社“溫暖一平方”直播間,華風氣象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海勝接受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


      “二十四節氣文化是古老的,也是現代的,它與現代人的生活并不遙遠,而且在新時期背景下有了新的發聲,并得到了很好的回響。”李海勝說。為推進節氣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打造節氣金名片,華風集團做了很多準備工作:成立了“二十四節氣研究院”以及其他與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相關的單位,與地方政府建立了協同創新機制,還與中國青年報社成立了“節氣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融合實驗室,希望聯合各方力量,共同推進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李海勝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華風集團將“中國天氣”媒體資源與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傳承相融合,是“恰當”而“柔和”的。節氣文化與天氣變化、季節變化相關,這種融合可以讓人們在日常的天氣變化中感受節氣的物候,從而感受節氣文化。


      “二十四節氣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由華風集團與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合成立,由李海勝擔任“二十四節氣研究院”院長,副院長是被稱為“氣象先生”的宋英杰。


      “打造節氣金名片的最終目的是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李海勝說,“觀察天氣和氣候變化是傳承節氣文化的一個切入點,能夠讓人們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天氣下,都能感受到文化和自然的融合。”


      中國節氣之城的科學認定將是華風集團下一步打造節氣金名片工作的重頭戲。“中國節氣之城是特定氣候背景下,中國節氣美學及其文化品格、文化習俗活態傳承的時代范本。”宋英杰說。


      李海勝介紹,華風集團將通過“二十四節氣研究院”開展基礎節氣研究,把各地的天氣變化和老百姓認知的二十四節氣文化進行科學辨識,從而促使各地政府根據當地的天氣、氣候變化,將節氣文化傳承和旅游資源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節氣旅游文化名片,讓當地百姓能夠感受到文化的傳承,讓外地游客能夠品鑒地方的特色。“由于二十四節氣具有地域特點和氣候特點,因此中國節氣之城需要找到讓當地老百姓、政府以及媒體都認可的實踐方式,是一種‘發現之旅’”。


      “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準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于2016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幾年來,人民群眾對包括節氣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的追尋熱忱越來越高。李海勝認為,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應有更多鮮活的實際案例,讓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以及未來被更多人了解,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夠吸取二十四節氣文化精髓,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改善自己的生活。


      為了更好地傳播和發揚二十四節氣文化,華風集團在今年4月與中國青年報社共同創辦了“節氣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融合實驗室。李海勝非常看重此次合作,他說,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把二十四節氣文化、氣象知識與青少年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才能讓悠久的歷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發揚和保護。


      “二十四節氣文化是古老的,同時它又是年輕的。”李海勝說,“二十四節氣是一個地方的人們在特定氣候背景下,經過一代代傳承,積淀下來的風俗和文化。我們有責任讓更多青少年了解自然氣候和風俗文化之間的關聯,參與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夏瑾)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每個人都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教科文組織非...
      2018-10-1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