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0-16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教科文組織非遺審查機構中國民俗學會評審團隊的成員之一,我在現場親歷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感到萬分榮幸。


      二十四節氣是在中國農耕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和完善起來的一套知識系統,它以黃河流域的氣候、物候為基礎而確立,但影響卻遍及全中國,甚至遠及東亞和東南亞許多國家,成了中國以及不少鄰國的民眾理解自然變化并據以安排農事生產和日常行動的根本參照。其中所體現的以對自然的觀察和認識為基礎、通過調整人類行動方式來順天應時以達到天人合一境地的基本觀念,流傳尤其廣泛。


      在傳統的農業時代,不僅各項重要農業生產活動的安排離不開節氣知識,日常的衣食住行和一般的社會生活也常常會受到節氣系統的約束。這一點,僅從“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冬至大過年”之類人們耳熟能詳又不勝枚舉的諺語中,就可見一斑。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隨著社會生產與生活方式的逐漸轉型,二十四節氣在具體生產活動中發揮指導作用的機會也逐漸減少,但是,它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卻始終在延續,甚至還在一些方面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例如北京一些大醫院夏天推出“三伏貼”,冬季推出“三九貼”,這種治療方式的時間依據正是夏至和冬至這兩個節氣。可見,在人們的觀念中,人的生命運行規律同以節氣所標定的自然運行秩序處在相互感應、協調一致的狀態,二十四節氣知識已經融會在廣大民眾的宇宙觀和生命觀中,成了人們思考相關問題和處理日常行動的基本指南。


      從古至今,二十四節氣長期鮮活地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生產活動中發揮著重要影響。這種特征,同相關學術界及社會上大都把非遺與“瀕危性”直接對應起來的認識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是,這卻恰恰體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內涵,即“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空間”。也就是說,一種傳統文化事象究竟能否被看作非遺,能否列入代表作名錄,同它是否處于瀕危狀態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最關鍵的,反而是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活態傳承:它必須是一種活著的遺產,與活著的人的生活實踐密不可分。相反,假如某種文化現象已經不在實際生活中存活而變成了博物館保存的內容,那么,它就不能夠被當成非遺來看待。這一點,可以說是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在糾正相關認識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活態性特征,尤其突出地表現在不同地方對這一龐大知識系統的理解與實踐的多樣性上。前文所提到的諺語“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也有不少地方表述為“谷雨前后,種瓜點豆”,這類有關同一種農事活動具有差異性的安排時間的諺語十分豐富,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地方根據具體環境對同一套知識系統的靈活運用。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來說,這二十四個節氣在人們生活中并非均質地發揮著影響,它們當中,有的“聲名顯赫”,備受關注,有的則“默默無聞”,似乎只充當著整個知識系統中“螺絲釘”的角色。不過,這只是從相對靜態的角度得出的概括性分析,假如結合不同地區有關各個節氣的動態處理方式來看,我們又會發現,每個節氣在具體生活中都有可能大放異彩,展示出具有地方適應性的獨特魅力。例如,湖南省安仁縣春分時節有盛大的趕分節,浙江杭州要在立夏時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湖南花垣等地則在立秋時要組織趕秋節,等等。可以說,對于二十四節氣這一完整的知識體系,不同地區的人民在接受其整體的前提下,又有選擇地對其中某些與自己關聯密切的要素予以了特別的關注。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發明,但其影響早已跨越國界,成為了東亞和東南亞各國人民共享的知識。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諸多具體知識,或許只有特定地區或較少數量的人群有比較清晰的掌握,但這一知識系統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幾乎所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就此而言,圍繞二十四節氣相關問題進行積極的調查、搜集、研究、出版和推廣等工作,對于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認識這一作為自己傳統重要有機組成部分的知識體系,更為有效地維護這一知識體系的傳承和發展,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而這一點,也正是《花開未覺歲月深: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花信風》這本書出版的價值所在。(安德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室主任、2015-201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審查機構評審專家。)


      原標題:每個人都是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人


      轉自:北京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