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遺越來越融入現代生活,不斷煥發新的活力。在今天上午“中國這十年”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從四方面介紹了十八大以來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
一是非遺成為賡續文化文脈、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方面。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設立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非遺紀錄工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國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曲藝傳承發展計劃等,培訓傳承人超過10萬人次,非遺傳承活力不斷增強。
二是非遺成為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源泉。各地在傳統節日以及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舉辦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全社會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更為濃厚。“二十四節氣”在北京冬奧會舞臺向世界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56個民族都有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非遺保護的框架下相互交流、相互欣賞、相互尊重,非遺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載體和紐帶。
三是非遺成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推動傳統工藝振興發展,傳統工藝產品的品類日益豐富,品質顯著提升,在現代生活中得到了新的廣泛應用。開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各地設立非遺工坊2500余家,促進脫貧攻堅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家風家訓、鄉規村約相關的非遺項目為培育良好的民風習俗、培厚社區文化積淀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非遺成為展示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內容。截至目前,我國有42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蒙古族長調民歌”“送王船”等聯合申報的項目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體現。“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太極拳”等項目為解決人類健康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記者 魏金金)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