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從“被動”到“自覺”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11-14





      近日,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知》。通知要求,要不斷強化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壓實地方政府文物安全主體責任,推動將文物安全工作納入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在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中強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要求,實施文明城市創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票否決制”。

      “一票否決制”無疑對落實文物保護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及管理使用者直接責任具有強力的導向作用,為城市建設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建立了新的風向標。

      理念:從“文物保護”到“文化遺產保護”

      去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并提出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納入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此后,湖南、廣西等地相繼出臺意見,明確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納入省級文明城市測評體系。

      不到一年的時間,措施再升級。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近日印發的《關于貫徹落實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的通知》明確,實施文明城市創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票否決制”,在將文明城市建設的難度再次提高的同時,突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對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體現著城市發展演進的自覺水平。”在江蘇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看來,實施文明城市創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票否決制”具有必要性。

      系統完整 保護各類歷史文化遺產

      今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其中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將進入初次審議名單。從此前公開的征求意見稿中可以看出,本次修訂將加大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進一步明確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賀云翱表示,在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中強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要求,實施文明城市創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票否決制”這一舉措與新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方向不謀而合。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地加大了對不可移動文物利用的力度,然而,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只在第23條、第24條涉及不可移動文物利用,范圍還不夠全面。”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修松曾建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法規中關于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內容予以完善,增加預防性保護規定,從綜合保護的視角增加其空間、環境、文化內涵及必要的保護設施等內容。

      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納入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將促進各城市系統完整保護各類歷史文化遺產。賀云翱建議,一是要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既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延伸時間軸,不僅要保護好中國古代的遺產,還要保護好近現代和當代重要的建設成果。

      “既保護文化遺產也保護自然要素,既保護靜態的遺產也保護活態的生活和非遺,既要保護古代的遺產也要保護近代、當代的文化遺產,既要保護單個文物也要保護建筑群和文化線路,既要保護高等級文物也要保護傳統民居、工業遺產、老字號。”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表示,這代表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已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

      合理利用 堅持社會效益優先

      “過去在文物保護語境下人們有分歧,是保護重要還是利用重要?其實,它們都不是目的,不科學的保護會造成傷害,不合理的利用會造成破壞,真正的目的是傳承。”單霽翔直言,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經過我們完整真實地傳給子孫后代,才是真正的目的。

      據悉,本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中將在立法目的中增加促進合理利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增進人類文明互鑒等內容。“要讓文化遺產為今日的現實服務。”文化和旅游部法治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旅游政策法規中心副主任王天星認為,歷史文化遺產不應被藏起來、蓋起來、鎖起來,而是要“活”起來,要讓民眾通過了解文化遺產來加深對古代社會傳統文化的認識并從中汲取前進奮斗的力量,進而提升對于整個中華文明的自豪感。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作為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針早在2002年就寫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賀云翱說:“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要求城市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其中歷史文化遺產‘一票否決制’更是讓各地對文物的合理利用有所敬畏,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他表示,在城市發展中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禁止不當利用,防止過度開發。必須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的整體發展戰略,摸清底數、規劃先行。與此同時,強化監管、狠抓落實、及時問責,對破壞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行為依法予以懲處。

      機制:落實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三方責任

      “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深入人心的當下,我國城市建設逐漸形成了新的模式和新的思維方式。”賀云翱表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保護和弘揚為基點開展城市建設,即從文化角度研究城市的生長過程,比之單純地從物質角度規劃建設城市,增加了深層次的更有益于拓展城市文明成果的精神內涵。

      壓實各地政府主體責任

      全國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體文明水平的綜合性榮譽稱號,是國內城市綜合類評比中的最高榮譽,也是最具價值的城市品牌。

      在全國文明城市評選標準中,具有“一票否決”標準的達10多條。包括:在申報參評前12個月發生黨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責任意識不強,精神文明建設嚴重滑坡現象;發生黨委政府一把手嚴重違紀或違法犯罪;發生有全國影響的重大安全事故;發生有全國影響的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發生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政治穩定的重大事件;發生影響惡劣或大面積“黃賭毒”案件;發生重大、特大環境事件;市民對創建工作滿意率低于70%;存在隱瞞事實、弄虛作假的問題等。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說:“實施文明城市創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票否決制’無疑又是一條高標準,再次提升了‘全國文明城市’的含金量。”

      在2021年12月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長陳培軍介紹,全國已經有26個省區市將文物安全納入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并細化考核指標。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出臺了《文物督察約談辦法》《文物違法案件督察辦法》等規范性文件。湖北、甘肅、河南、青海、江蘇、山西等地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文物安全管理辦法,要求對一些重大文物違法案件和事故進行約談、通報、曝光,對相關責任單位和人員進行問責或追責,給文物安全管理制度裝上“牙齒”。

      “這些舉措的目的就是強化政府主體責任。”賀云翱表示,應繼續壓實地方政府文物安全主體責任,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與政府年度考核評價等措施配合施行,讓地方政府形成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

      強化文物部門監管責任

      我國文化遺產類型多樣,包括文物、非遺、歷史建筑、傳統古村落等。但目前,不同的文化遺產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王天星直言,如果同一建筑物中存在多種類型的文化遺產,按照現行管理體制,勢必會產生部門之間的協調難題。

      “此前的文物保護管理體系,盡管強調了屬地管理,但仍存在責任不清晰的問題。出現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情況后,相關部門不能及時做出反應。”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表示,為了更好地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票否決制”發揮作用,文物主管部門應強化責任意識,補齊原有管理體系的短板,通過健全監管、督查、問責制度,為歷史文化遺產筑起防火墻,營造不敢破壞、不能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最終形成拒絕破壞的文化自覺。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大型基本建設工程的用地考古都是在拿地后、開工前,由建設單位依法申報。隨著城市建設高速發展,一些地方在開發區建設和土地使用權出讓過程中出現了拆毀古建筑、毀壞古文化遺址、損壞文物保護區環境風貌等現象。個別項目為縮短工期逃避考古,導致地下文物損毀;有的項目在考古調查勘探中發現地下遺存,不得不擱置,等待考古發掘結束;還有的項目因發現重要文物需原址保護而不得不退地。

      如何在城市建設和土地使用過程中保護好文物?多地施行“先考古、后出讓”的“考古前置”政策。賀云翱建議,各地政府應充分認識“考古前置”政策的緊迫性,各地文物管理部門、土地資源管理部門、土地收儲部門、建設項目審批部門、工程建設管理部門、土地使用單位等要積極作為、協調聯動,落實“考古前置”政策,為保護好地下文物盡責。

      夯實管理單位直接責任

      “實施文明城市創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票否決制’是手段,絕不是目的。在此基礎上,要繼續夯實管理使用單位的直接責任。”賀云翱說,要解決歷史文化遺產安全責任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形成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和管理單位的三方協同,織起牢固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網。

      今年7月,《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簡稱《條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九次會議于2022年5月25日通過,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條例》明確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所有權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是落實遺產日常維護管理的直接責任人。呂舟強調,《條例》是國內針對大型文化遺產具有創新性的法律探索,強化了對遺產真實性、完整性和邊界的保護。

      2020年,國家文物局出臺《文物博物館單位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辦法》,要求每一處文物博物館單位明確直接責任人,并向社會公布,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目前各地在逐步落實推進,如甘肅、福建、四川等地的文博單位已實施公告公示制度,內蒙古自治區820處文博單位樹立了文物安全公告公示牌。

      “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票否決制’是責任也是權利,這也將成為歷史文化遺產管理單位建設發展的重要抓手。”賀云翱表示,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歷史文化遺產的直接責任單位可以查漏補缺,向當地政府申請資金預算、人員編制等,進一步提升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

      影響:營造中華文脈傳承的社會氛圍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要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和集中表達,其蘊含的影響力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競爭力后,可以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點、無形資產和稀缺資源。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表示:“實施文明城市創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票否決制’將在全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形成強大的引領示范作用。”

      提升歷史文化遺產與文物安全意識

      多年來,城市盲目開發建設造成文化遺產本體屢遭損毀、制造假古董、忽視整體環境保護等情況屢見不鮮。

      有些地方將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重要文物建筑和標志性紀念物選作保護的重點目標,用保護資金使其得以修繕,但這些文化遺產的背景環境和周圍大面積的歷史街區格局卻不斷遭到摧毀和拆除;各地不斷出現由傳統街道改造而成的“漢街”“宋街”“明清一條街”等,獨具特色的歷史街區逐漸淪為失去真實價值和歷史信息的“假古董”,致使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開發誤入歧途。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舉例稱,2002年英國歷史建筑和古跡委員會發表的報告《變化的倫敦——一個變化的世界中的古老城市》指出:古建筑不是倫敦經濟增長的累贅,而是目前倫敦繁榮的基礎。的確,目前倫敦最具有吸引力,人們愿意居住、工作和參觀的關鍵,就是那些歷史環境保持最完整、文化遺產保存最豐富的地方。

      全國文明城市不是“終身制”。全國文明城市每3年評選表彰一次,每屆期滿后,獲得榮譽稱號的城市須重新參加申報、評選。而在屆期內,實行動態管理,每年進行一次復查。根據《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動態管理措施(負面清單)》規定,對出現負面清單所列問題的城市(區),視情節嚴重程度采取罰扣測評分數、停止提名城市(區)資格、停止全國文明城市(區)資格一年、取消全國文明城市(區)榮譽稱號的懲戒辦法。例如在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獲評名單中,江西南昌因“發生有全國影響的重大安全事故”而被“一票否決”。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一票否決制”將形成警示作用,對筑牢文化遺產保護的安全意識、促進城市文化健康發展意義重大。賀云翱說,希望每一個全國文明城市在創建過程中,盡可能避免因歷史文化遺產問題而被“一票否決”。通過文物工作常態化管理,將城市文明程度帶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引導文化遺產保護的完整性與延續性

      四川成都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于作為先秦古城、天府之都,歷時2000多年不易其址、不更其名。以蜀文化為主體的地域文化傳統獨具特色,滲透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構成成都城市文化的重要內涵;江蘇南京擁有國內保存相對完好的22公里明城墻,而在明城墻所包圍的41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有1000多處歷史遺跡被列入保護范圍,南京更因為擁有龍江寶船廠遺址、江寧織造府遺址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遺址而備受關注。

      “文化遺產存留在城市的空間中、融合在人們的生活里,對城市的風貌、人們的行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單霽翔看來,一座歷史性城市的文化遺產保護要遠比一組古代建筑群或一處古代文化遺址的保護復雜得多,同時對人們現實生活的影響也更加明顯。

      在經歷了大規模“舊城改造”后的今天,人們切實感到城市留存下來的歷史街區已經不多,甚至導致城市歷史信息難以被全面感知。如今,一些地方仍會出現歷史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甚至被拆除的突出問題。賀云翱說:“在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中強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要求,恰恰突出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以及生活延續性。”

      引領城市歷史文化賡續傳承

      在廣東廣州,始建于1901年的粵漢鐵路黃沙車站,在2005年因城市發展需要而關閉,但這里保存著眾多廣州市民記憶,正以另一種方式回歸。今年5月18日,廣州鐵路博物館在黃沙車站舊址以“繡花”功夫微改造之后對社會開放,場地內的老樹依舊挺拔矗立,與濱江綠地和珠江景觀完美融合。

      據了解,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正推動制定《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五年行動計劃》,出臺《廣州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傳承工作指引》等,不斷健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目前,廣州已完成全部26片歷史文化街區、7個名鎮名村、815處歷史建筑和40個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規劃編制,為保護利用管理提供了遵循。

      作為福建福州的文化名片和歷史地標,三坊七巷的保護和利用過程較為曲折。近年來,保護歷史城市、延續城市文脈在福州蔚然成風。遺產保護愛好者遍布福州各行各業,民間保護組織遍地開花。福州先后投入380多億元用于名城、街區、歷史建筑及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新建冶山、新店2個古城遺址公園,打造17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開展新一輪古厝保護提升、普查和保護利用專項行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逐步從硬件提升向歷史文化內涵延伸拓展,有效賡續了福州城市歷史文化的“根”與“魂”。

      賀云翱表示:“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并形成‘一票否決’制度,必然會對創建城市提出更高的保護要求,引領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融入地方歷史文化的保護之中,同時也有利于創新文化產品供給、培育地方發展新動能。”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