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世界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普適性傳播仍需加強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2-12-07





      2022年的11月16日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誕生50周年。我國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至今共有56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遺產38處,世界自然遺產14處,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4處。隨著中國世界遺產地數量的不斷攀升,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遺產大國,但事實上,離世界遺產強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前,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與過度開發等問題對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更好地保護、傳承、利用這些寶貴財富,備受業內關注。

      保護體系有待完善

      在前不久召開的首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學術論壇上,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山東大學教授姜波表示,目前,中國世界遺產地中歷史考古類遺產占據絕大多數,但藝術杰作、工業遺產、水下遺產、科技文化等遺產類型仍有待補強。

      而另一方面,目前國內世界遺產區各項工作在穩步有序開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包括管理失序、旅游服務不足、農業生產不可持續、違建違章突出以及認知仍有誤區等。

      開平碉樓與村落、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土司遺址等,其所在空間的鄉村景觀本身就是世界遺產的生動注腳。在談及鄉村景觀遺產價值之于世界遺產的貢獻時,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學系教授韓鋒表示,中國有很多豐富的鄉村景觀,但目前而言,國內在鄉村景觀保護與發展方面還存在一些誤區。鄉村景觀遺產的背后涉及到在地生態智慧、物種管理、環境倫理自然觀、文化身份、意義建構等諸多方面,保護鄉村景觀不僅僅是保護某單一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社區參與已經成為國內遺產保護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2018年,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創院院長保繼剛帶領團隊來到紅河哈尼梯田核心區的阿者科村,并專門為其編制了“阿者科計劃”,通過頂層設計、社區決策,重新制定相應的規則機制,激發政府和當地群眾的責任感,有效實現了遺產保護和鄉村振興的雙重目的。

      人才培養亟需跟進

      保護遺產,離不開專業的人才,遺產教育近年來逐漸引發關注。

      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曉帆表示,目前國內高校的遺產研究多分屬在考古文博、規劃建筑、藝術、管理、工程等一級學科之下,大多是以遺產對象自身的分類作為專業設置的依據。建議遺產學科要突破追求固有一級學科框架下構建遺產研究的思路,而是以更加開放的態度開展遺產的跨學科研究,在各自領域實踐的同時,通過設置若干“核心議題”,推動理論的建構和討論,在多個維度合力構建遺產理論體系。

      海洋考古作為一門新興的考古學分支,其發展同樣面臨專業化人才缺乏這一問題。南方海洋實驗室海洋考古團隊首席專家、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副院長詹長法表示,當前我國海洋文化遺存存在幾方面特點,如分布范圍廣,沉積環境差,文物種類多樣,出水文物保護隊伍年輕化,以及至今沒有國家專業化海洋考古隊伍等。結合多年工作經驗,詹長法建議未來海洋考古要從單一水下考古發展為全方位的水下考古,從單一部門發展為多部門的積極參與。

      普適性傳播仍需加強

      世界遺產是人類歷史上璀璨文明的結晶,做好遺產價值與資源保護利用的傳播工作,意義不凡。近年來,人們通過各種傳播手段,了解和探究遺產的價值和文化內涵,加強世界遺產與美好生活之間的鏈接。

      為讓更多人重視遺產保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雖已年近七旬,仍一直奔走在傳播路上。2021年,單霽翔作為發起人和文化向導,完成了《萬里走單騎》錄制,該節目將目光對準中國的遺產地,全方位展示遺產地的獨特價值。如今,單霽翔已帶領“萬里少年團”遍訪全國多個省份的數十處遺產地。

      在云岡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杭侃看來,遺產保護的根本目的是要惠及大眾,因此在社區、學校等場所,普及文化遺產知識也非常重要。

      如何更準確、更形象地向世界解讀并推廣世界遺產所承載的中華優秀文化價值,同樣是一項重要課題。對此,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陳平認為,文化遺產價值傳播不僅要依賴自身的價值屬性,而要以更綜合性的品牌建立與產業推廣,以契合更多元化的受眾,推動價值認知的準確性與廣泛性。同時,要通過建立一個世界級的價值通感體系、一個全球傳播的IP,以行業集群發展整體提升文化遺產價值的廣泛接受度。此外,在通過旅游等方式開展的傳播活動的過程中,應突出遺產價值的深層次內涵,提升公眾的普適性認同。

      使命持續迭代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世界遺產,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作為世界遺產大國,我國始終堅守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時的承諾,踐行新發展理念,不斷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副主任王心源表示,世界遺產對于當下全人類團結、共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需要用科學真理觀去共同維護《世界遺產公約》的OUV價值觀。從世界遺產中獲取古人的智慧與給予的啟迪,凝聚共識、破解紛爭,促進世界遺產在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獨特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地可持續旅游教席、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張朝枝表示,在全球不確定性風險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世界遺產的使命正在從促進和平轉向促進發展,從申報轉向管理與監測,從物的管理到人的管理。(記者 魏金金)


      轉自: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國兩處名勝申請成為世界遺產

      中國兩處名勝申請成為世界遺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4日在巴林麥納麥召開會議,審議申請進入該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30個遺產地,包括因紐特人狩獵場、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墓地、中國梵凈山和古泉州(刺桐)史跡等名勝。
      2018-06-25
    • 貴州梵凈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申遺的喜與思

      貴州梵凈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申遺的喜與思

      日前在巴林舉行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貴州梵凈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3處世界遺產和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至此,中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總量最多國家。自1987年首批6項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中國已53度...
      2018-07-05
    • 我國近十年共有15項世界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我國近十年共有15項世界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介紹,十年來,我國共有15項世界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6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名冊,6項文獻遺產列入《世界記憶名錄》,15處地質公園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
      2022-09-22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