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巴林舉行的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貴州梵凈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3處世界遺產和第13處世界自然遺產。至此,中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總量最多國家。自1987年首批6項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中國已53度“金榜題名”。
這是喜人的成績,亮眼的榮譽,但不能永遠抱著金榜睡大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并舉,才能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從歐盟到美國,制定可持續發展計劃,成立專項基金保護遺產,成為越來越多世界遺產地的通行做法。本屆世界遺產大會決定,將伯利茲堡礁生態系統從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中移出。正是停止石油勘探、保護紅樹林等有效保護措施,才讓這一世界遺產不再“瀕危”。
令人欣慰的是,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新理念,正為中國的遺產保護與傳承“賦能”。越來越多的“珍寶”從歷史走入現實,迎來新生。
如今,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長城的修繕維護;“數字絲路”計劃借力互聯網和游戲文創,讓人動動手指就能成為敦煌“數字供養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文化遺產融入尋常生活,造福民眾,創造價值。
從更高維度看,對世界遺產的珍視,是一份深沉的文化覺醒與文化自信。文化遺產是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結晶,更是民族和社會向心力的源泉之一。對文化遺產精神價值的深度開掘,有助喚醒共同文化記憶,增強身份認同,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文明的感召力。
申遺成功,是保護與傳承之路的新起點。未來,中國的世界遺產名單還會繼續豐富。一個對遺產心存敬畏、對文化充滿自信、在傳承中不竭創新的中國,必將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人類社會永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原標題:中國申遺的喜與思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