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海關監督公署舊址(簡稱渝海關)暨重慶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館26日正式對外開放,標志著歷經百余年風雨的開埠時期建筑衍生出新的保護和發展模式,在活化利用的同時與文旅結合,成為民眾了解歷史、傳承記憶的一個新窗口。
海關是一個地區開放水平的重要標志。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成立,標志著重慶正式開埠。重慶海關監督公署舊址作為重要的歷史見證,2009年被評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渝海關完成修繕,并經過一年的打造,迎來全新面貌。
記者獲悉,渝海關的修復保留了獨特的時代設計風格。整體建筑由四棟小樓組合而成,占地面積約487平方米,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將中國元素與西方門牌風格結合,正門呈八卦形態,建筑線腳為歐式風格和裝飾,頂層中部為圓形中國傳統紋飾。俯瞰渝海關,瓦片呈灰黑色,條石地面、青磚外墻、斑駁墻面等讓每個角落都蘊含歷史氣息。
渝海關項目代表蕭國維介紹,該項目在保留原汁原味風貌的同時,將扮演更多“角色”。其中,整座樓體以“漫漫雄關道”為主題,力圖從“千秋古關”“近代海關”“中國海關”三個方面展示重慶以及中國海關發展之路。四棟小樓包含四重業態,包括傳承文化的“重慶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新中裝品牌館、咖啡體驗館、高雅私宴美食館,既是一座小而精的歷史觀光建筑,也是全新的都市休閑場所。
“渝海關項目的活化,讓老建筑煥發了新生。”重慶市渝中區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姜明芳說,湖廣會館、老鼓樓衙署遺址公園、藥材公會舊址……渝中區下半城的文物資源數不勝數。期待本地居民可以經常徜徉在“母城”文化的資源里,也期待外地游客慕名到此打卡。
“重慶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啟動開放是把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重要里程碑。”重慶市渝中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副主任盧永軍表示,該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現有國家級、市級和區級非物質文化項目100余項,并開展了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園區等系列活動。
盧永軍認為,旅游要長久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助力沉淀,只有文化、旅游雙輪驅動,才能夠有效地推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希望渝海關能在活化利用的同時,繼續做好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把重慶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設成為渝中區新的文旅地標。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