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鹽池:"全民共促"工作格局助推長城保護利用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0-11





      出資認領一段長城更好保護歷史遺跡,自駕長城旅游觀光帶探尋長城厚重歷史,徒步長城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如今,一幅幅保護長城遺產、挖掘長城價值、傳承長城精神的文明賡續畫卷在寧夏鹽池大地鋪陳開來。


      鹽池縣文化積淀深厚,長城資源富集,境內有隋明長城4道259公里,長城主墻體、城堡、墩臺、烽燧、關隘密度居寧夏之首,占全區長城墻體、資源遺存比例分別達25%和22%,是寧夏長城文化資源的核心區,素有“中國露天長城博物館”美譽。


      幾千年光陰輪轉,古老長城巍然屹立。然而千百年風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加之專職保護人員缺少、經費有限等因素制約著鹽池長城保護工作。近年來,鹽池縣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要求,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著力構建全民參與工作格局,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推動長城保護利用取得積極成效。


      為構建長城保護新格局,鹽池多方發力,成立文物保護專門工作機構,按照每年40萬元標準將長城保護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全面推行縣鄉(鎮)、村三級網絡化管理模式,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健全完善綜合執法機制,保護責任體系不斷健全。在管理工作中,充分發揮縣委、縣政府在推動長城保護傳承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探索建立社會力量參與長城保護長效機制,構建起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群團助推、社會協同”的文物保護新格局。成立“寧夏內蒙古毗鄰市縣(區)長城保護區域聯盟”,建立跨區域監管、保護合作推進機制,長城安全防線更加堅實穩固。


      為破解經費缺乏掣肘長城保護活動的瓶頸,鹽池組建寧夏長城保護學會、成立志愿巡護隊,施行長城資源認領、長城志愿巡護工,共計26家單位(企業)和131名熱心人士對縣域長城進行認領保護,設立保護認領碑24塊,募集保護捐款近40萬元,為長城保護注入更強勁、持久的動力。


      結合現階段的保護痛點與需求,鹽池借助無人機等科技手段配合人工巡護長城,通過無人機的“天眼”和實地巡查的“人眼”雙向對接,定期排查長城本體安全隱患。同時,實施長城兩側綠化工程、草原圍欄保護和長城保護圍欄工程,阻隔人畜損壞長城。嚴格涉長城兩線范圍項目建設審批。實現文物保護從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并重,從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的整體性保護轉變,讓歷史根脈綻放新光彩。


      為進一步弘揚長城文化,講好長城故事,鹽池還積極探索“博物館+長城”文化遺產展示模式,建成張家場漢代專題博物館,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有序推進考古發掘工作。掛牌成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鹽池基地、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鹽池工作站,逐步推進校地合作、跨區域學習等交流活動,實現了長城保護工作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復建中國萬里長城鹽池基地,掛牌成立唯一以長城命名的關隘——長城關,建成投用全區首家長城主題博物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鹽池巧做“長城+旅游”文章,融合各類文化旅游資源,創造文化和旅游市場新的“增長點”,不僅打造了集休閑觀光、戶外運動、文化體驗、星空露營于一體的長城觀光旅游帶,還先后累計投入資金5.5億元,實施青羊井4號地臺加固修繕花馬池古城修復等重點項目20余個,配套建設旅游驛站5處、標識標牌200余處,全線貫通長城沿線觀光道路,啟動長城文化公園(鹽池段)規劃編制,構建“一核一帶多點”發展布局,打造集歷史探秘、自駕觀光、文化體驗、教育研學、運動休閑于一體的復合型長城文化主題公園,目前已初步形成建設規模。


      為推動長城文化資源“活起來”,鹽池還構建了“長城+古城+村落+草原+生態牧場”的“長城經濟”發展新模式,將古長城遺址資源與城市發展、特色產業、鄉村振興及生態效應高度融合,帶動了區域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使群眾因文旅融合發展而致富,鄉村因文旅融合發展而振興,進一步增強各族群眾參與長城遺址保護實踐的積極性。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