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節期間,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一支由留守老人組成的“銀發包粽隊”創造了單日銷售破萬元的成績。
“日均包粽超千枚,月增收近2000元,我們這些‘老把式’又派上用場了。”77歲的鐘勝蓮坐在曲陽縣曉林鎮劉家莊村一處農家小院里,嫻熟地包裹著傳統粽子。
鐘勝蓮是嘉禾助農直播基地首批簽約的非遺傳承人,經他們手包出的高粱米粽、黃米粽,通過嘉禾助農直播間銷售,實現了“當日包制—即時發貨—全國次日達”數字化產銷閉環,成為激活農村閑置勞動力和傳統手藝價值的新樣本。
項目運營負責人宋雨欣透露,基地創新采用“時段用工+手藝入股”模式,已成功吸納20余名不同年齡段的閑散勞動力,其中50歲以上群體占比超七成。
通過構建“一村一直播間”的電商矩陣,該團隊在過去一年累計助銷蘋果15萬公斤、玉露香梨30萬公斤、紅薯5萬公斤等,帶動戶均增收超萬元。記者在直播間看到,主播娜娜正通過“透明廚房”實時展示包粽過程,北京客戶“尋味童年”的彈幕引發共鳴“,隔著屏幕都能聞到柴火灶煮粽的香氣”。
區別于傳統助農活動的短期效應,嘉禾團隊建立起“節慶爆品引流—日常特產固流”運營體系。端午節后,該基地將轉向銷售曲陽定瓷、石雕工藝品等地域特色產品,并啟動“百村千播”培訓計劃。據曲陽縣商務局數據,全縣已建成村級直播間43個、培育本土帶貨達人127名。
中國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點評稱,曲陽模式的價值在于打通了“銀發資源再開發—非遺技藝活態傳承—農產品品牌化”完整鏈條,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的數字化轉型方案。隨著農村物流體系完善和數字基建下沉,這種“小院經濟”或將成為撬動鄉村特色產業振興的重要支點。(記者 張建霞)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