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非遺” 留存一座城的味道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3-30





      有人說,飲食文化最能體現一座城的“性情”,最能展現一地居民的生活態度。濟南就是一座美食之城,多少令人流連的老字號,品一道招牌菜,就是在回味一段歷史;多少“名優小吃”,嘗一口“絕美口味”,就能覺察到當地人熱情、淳厚、樸實的真情義。而這其中,不少美食已被列入了各級非遺名錄,那些歷經歲月的味蕾經典,留存了一座城的文化與回憶。


      小吃背后的故事


      “喝著甜沫,吃口油旋”,這就是老濟南最典型的早餐。“甜沫唐”“濟南油旋制作技藝”也均被列入非遺,正是對這座古城特有氣質的強調,呵護地恰是那一股子煙火氣。


      這煙火氣里藏著的故事不少。說甜沫,其實是在“憶苦”,但這苦里,滿含溫情。那是明末清初,因天災不斷,戰亂連年,大批難民紛紛涌入濟南,有一家田姓小粥鋪,經常舍粥賑濟,災民互相傳告,來粥鋪喝粥救命者日益增多。粥鋪難滿眾求,便在粥內加入大量的菜葉和咸辣調料。災民每當端碗盛粥前,見煮粥的大鍋內泛著白沫,便親切地稱之為“田沫”。后人只辨字音,口耳相傳變成了“甜沫”。


      而油旋在濟南也已有百余年歷史。相傳,油旋是清朝時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齊河縣)外出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這種精細面點在南方的口味本是甜的,徐家兄弟來濟后根據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將其改成的“咸香味”。早在清道光年間,濟南城里的鳳集樓就已經營油旋。光緒年間開業的“文升園”,更以油旋為“招牌”。后來,油旋更成了濟南老字號“聚豐德”的鎮店之寶,1958年毛主席來濟南時就吃過,該店還用它款待過來濟訪問的西哈努克親王。即便到了今天,大觀園的“油旋張”做的油旋,名頭也響得很,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生前愛吃這家的油旋,專門為其題字——“軟酥香,油旋張”。


      道地小吃講求“匠心”


      談到傳統美食,還要講求一個“傳承”。


      如今,位于寬厚里三期金家大院西側內街的“弘春美齋油旋店”還在按傳統正宗的生產技藝生產油旋。經營這家店的,正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濟南油旋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盧利華。年過五旬的她,還是中國烹飪大師、中國高級面點師。1982年進入聚豐德飯店跟隨油旋大師蘇將林學習油旋制作。1992年,蘇師傅退休后,盧利華便成為油旋傳人。2000年,她制作的油旋獲得“中華名小吃”認定,2005年和2007年分獲“濟南名(優)風味小吃”,2007年又獲得濟南市第二屆小吃節“最佳人氣獎”。


      “油旋形如旋渦、色澤金黃,外酥里嫩,香味濃郁,就是咱們老濟南記憶中永久的味道。我小時候就是吃油旋長大的。在過去老濟南的眼里,走親訪友,親戚過生日,能買上十個二十個油旋送給人家,那就是至高無上的禮遇。”盧利華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她告訴記者,自家店的油旋用的水來自黑虎泉,而為了做出“松、軟、酥、香”的效果,這其中的講究不少,一個弘春美齋油旋從制作到出爐,有12道工序,和面、搟皮、撒料、成面髻、定型……其制作技藝考究,生產工藝繁瑣,技術要求高,對火候、時間、溫度的把握,主要依靠操作者多年的實踐經驗。此外,盧利華還推出了黃油油旋、肉松油旋,都很受歡迎。


      尚待大力推廣傳播


      “發展到如今也不易。”盧利華坦言,由于種種原因,弘春美齋5年里搬家4次。直至去年10月,弘春美齋油旋店才在寬厚里安了家。不過,盧利華從未停下她宣傳油旋、尋找傳人的腳步。她平日里愿意把搜集到的油旋故事向市民、游客分享;她通過參加烹飪大賽、電視臺綜藝節目宣傳油旋,還作詞并演唱《泉城美、油旋香》,還制作油旋禮盒……“我們這些經營者都得八面玲瓏,又要把產品做好,又要學會包裝經營,真是一個考驗和挑戰,如果跟不上,我就被淘汰了。同時,我更希望能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把正宗、經典小吃云集起來、形成氣候,并能面向消費者特別是外地游客大力推介,如此才能實現發揚光大。”盧利華說。


      濟南還有太多的美食值得推廣、發揚光大——魯味齋趴蹄,以其風味獨特、肥而不膩、肉爛脫骨、老少皆宜、營養豐富、補血益氣的優點贏得了廣大食客的歡迎,成為魯菜經典菜式,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將飲食與中藥完美結合,所選24味地道中藥材,用量嚴格細致,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秘方口訣,并代代相傳;翟莊“瘸把”燒雞制作技藝自20世紀初流傳至今,燒雞色澤鮮亮,肉質勁道,味道香美,富含蛋白質,具有五味俱佳、咸淡適口、肥而不膩、香氣撲鼻、肉白細嫩的特點,造型別具一格,是遠近聞名的長清地方名吃,深受人們的歡迎;商河的傳統小吃老豆腐,類似于豆腐腦,但在制作上更復雜,工藝性更強,以其“潔白明亮、嫩而不松,鹵清而不淡,油香而不膩;食之香氣撲鼻,有肉味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嗆”而聞名,剛做好的老豆腐熱騰騰、白生生、膨松松,食用時用一個淺平勺片片舀入碗中,然后澆上香油、麻汁、辣椒油、醬油、花椒大料湯、鹽水、味精等十幾種調料,吃起來香味濃郁、鮮嫩可口,是增進食欲,強身健腦;還有發源于章丘古城的黃家烤肉,迄今已有300余年歷史,因其整豬烤炙,制作工藝獨特,皮酥柔嫩,清香可口,外焦里嫩、肥而不膩、久放長存聞名于世。早在清朝、民國時就頗有名氣,遠銷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


      “品美食,就是品歷史、品文化、品精神。”熱衷研究傳統文化的市民邱建國認為,這些美食正是濟南傳統文化獨有魅力的生動體現,不過,他們的名氣還不夠大,要成為人人共知的泉城文旅品牌,尚需要再大力的進行宣傳和推廣。“能開展的活動有太多,比如,制作泉城非遺美食地圖并展開探訪,比如舉行比武、招徒的展示活動,比如重點包裝推出相關產品的伴手禮、打造主題文化旅游品牌……越豐富的內容、越多樣的形式,或許更有益于這些美食的傳播推廣,更有益于探索一條上述非遺項目健康成長的發展道路。”(田可新 耿晨)


      原標題:舌尖上的“非遺” 留存一座城的味道


      轉自:大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北京:政府應設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

      北京市法制辦昨天就《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向社會征求意見。《條例》提出,政府要設立專項資金保護“非遺”。
      2018-03-30
    • 青海非遺傳承人:傳承技藝更能增加收入(圖)

      青海非遺傳承人:傳承技藝更能增加收入(圖)

      3月29日,在青海省美術館展出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青海成果展上,土族盤繡傳承人席金花一邊正在繡著太陽花,一邊告訴記者說,靠著盤秀的手藝,她的生活已是大有改善。
      2018-03-30
    • 非遺“熱”下的“冷”思考

      非遺“熱”下的“冷”思考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體現和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和內容,新的歷史時期,必須遵循自身發展規律,既要在堅守和傳承中汲取營養,保持文化定力,也要在發展中看到隱憂,在熱度中保持冷靜,順勢...
      2018-06-05
    • 非遺傳承要見人見物見生活

      非遺傳承要見人見物見生活

      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據報道,上海從市級層面到16個區,都在舉辦形式多樣的非遺活動,打造非遺活態展示平臺,推進“非遺在社區”項目,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承。
      2018-06-12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