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戲要當好鄉土文化表達者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3-30





      地方戲是流行于一定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的通稱。濃郁的鄉土氣息是地方戲與生俱來的特征。不同地區的地方戲,反映的是不同地區的鄉土味,體現的是當地的鄉土文化與生活風貌。鄉村要振興,文化應先行。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地方戲,理應當好鄉土文化的表達者,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作為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形式,地方戲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從誕生之初便與土地和農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關系,有著其他藝術門類無可比擬的親民性與生動性。鄉村群眾之所以喜歡地方戲,是因為地方戲中蘊含著通俗易懂的鄉土美。比如,盛行于魯南蘇北地區的柳琴戲(又稱拉魂腔),就是當地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糧。“村村琵琶響,戶戶拉魂腔”“綠豆米飯羊肉湯,旱煙鍋子拉魂腔”“為聽拉魂腔,多跑十里也不枉”等戲諺,就形象地表達了當地老百姓對柳琴戲的熱愛。


      如今,“在城市化的大規模推進中,鄉村社會逐漸喪失了文化培育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喪失了自己的話語表達和文化自信”(趙霞《傳統鄉村文化的秩序危機與價值重建》),最能體現鄉村文化及農民價值觀的地方戲,自然也隨著鄉村文化的式微而漸受冷落。重新扛起地方戲鄉土文化表達者的大旗,不僅有助于鄉村文化振興,也關乎地方戲自身的發展。


      鄉土味是地方戲最大的特點。地方戲要實現振興,須從回歸鄉土做起。可長期以來,由于對具有濃郁地域風格的地方戲缺乏必要的梳理、提煉與再創造,地方戲曲在傳承上缺乏理論指導。同時,地方戲曲團體普遍缺少作曲等專業人才,很多市縣級戲曲院團排新戲時,幾乎都是從省會城市、北京、上海等地請主創人員,于是出現了地方戲的演員聽不懂地方方言的奇怪現象,這導致地方戲的鄉土味不斷縮水。很多地方戲聽上去都差不多,甚至越來越京劇化,這怎能吸引地方觀眾的興趣?


      地方戲重拾鄉土味,應該從基礎性的人才培養工作做起。在人才培養方面,不能完全依靠中國戲曲學院等少數高校,地方戲曲院團應與地方高等院校合作,探索地方戲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比如,山西運城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運城學院,就開展了深度合作,開創了院團與院校合作培養地方戲人才的新模式。對于編劇、唱腔設計等地方戲急缺人才的培養,也可以在戲曲院校搞定向培養或者戲曲院校與地方院團搞聯合培養。


      地方戲要有鄉土味,其主創人員首先要了解、熱愛地方戲所在地域的鄉土文化。如今,人才流動成為常態,不能指望像以前一樣,地方戲的演員、編劇、唱腔設計等都出自本地,所以在排演一部作品時,首先要對主創進行鄉土文化教育。比如,上海滬劇院的年輕演員來自全國各地,很多人不會說上海話,所以年輕演員入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學上海話。除了學習地方戲所在地域的方言,地方戲主創還要全面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習俗、文化等,只有這樣,才能讓作品透著濃濃的鄉情鄉味。


      強調鄉土味,并不代表墨守成規,而是說地方戲要始終扎根于鄉土生活。前面提到的柳琴戲,其經典劇目如《喝面葉》《李二嫂改嫁》《墻頭記》,要么諷刺懶惰,提倡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要么講述新社會農村女性勇于沖破封建桎梏,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要么弘揚傳統孝道,呼吁人們孝老敬親,總之講的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人和事。再加上劇中人物的語言、行為方式等都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所以觀眾看了會產生強烈共鳴。今天的中國鄉村,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偉大變革時代。農村的面貌日新月異,農民的生活今非昔比,同時跟城市相比,農村各方面的差距仍比較大。身處變革時代的中國鄉村,為地方戲提供了無比豐富的創作素材和創作空間。只有表現好當代中國鄉村的面貌,講述好當代中國鄉村的故事,地方戲才能扮演好當代鄉土文化表達者的角色,也才能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自身的二次騰飛。(作者:王秀庭,系臨沂大學教授,該文系山東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研究成果,立項號:17BCYJ03)


      原標題:地方戲要當好鄉土文化表達者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全國文化遺產家底已基本摸清 讓非遺“活”在當下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表示,全國文化遺產家底已基本摸清,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87萬項。至今,我國已有39項非遺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位列世界第一。他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
      2018-03-30
    •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出臺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出臺

      近日,河北省財政廳、河北省文化廳聯合印發《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該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省級非遺小鎮創建、國家和省級重大戰...
      2018-03-30
    • “非遺傳承基地”成臺胞了解無錫窗口打造兩岸民眾文化交流新平臺

      “非遺傳承基地”成臺胞了解無錫窗口打造兩岸民眾文化交流新平臺

      日前,一場揭牌儀式在無錫市紅豆萬花城舉行,標志著地處梁溪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正式成為“無錫市對臺交流基地”。無錫市臺辦相關人士稱,該基地將為進一步加強兩岸民眾交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進同胞之間了解和感情...
      2018-04-11
    • 非遺傳承,必須摒棄“木乃伊”文化

      非遺傳承,必須摒棄“木乃伊”文化

      目前,我國擁有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104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98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294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18-04-11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