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工匠精神新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4-22





      如何讓傳統手工藝與當代國際設計理念和品牌創新體系相結合,讓傳統工藝演繹出來的創新產品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標準與生活方式?讓鄉野中的傳統手工藝煥發青春,不僅是時下手工藝發展面臨的時代挑戰,也是每年創博會的工作重點。
     
      吃透傳統
     
      從而更好地引導非遺技藝融入時代
     
      2015年,由文化部、教育部聯合組織實施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下簡稱“研培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旨在通過讓非遺傳承人群接受專業、創意課程,幫助非遺人群重新找到生存的定位。截至目前,該計劃已舉辦過剪紙、刺繡、皮影等多類型培訓班。在19號開幕的蘇州創博會上,經濟日本-中國經濟網記者看到了參與中國非遺研培計劃的18個院校的傳承人學員和傳統工藝貴州工作站的相關負責人,他們通過不同的創新手段呈現著不同區域傳統工藝發展的狀態。這些跨界創新產品或靈動,或精巧,或古樸,或雅致,無一不閃現著創意靈光。
     
      研培計劃成果之創意眼罩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徐藝乙在創博會開幕當天召開的“創新成就傳統——傳統工藝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峰會暨第二屆國際新手工藝運動論壇”上就中國傳統工藝創新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內容闡述。在他看來,“手工藝的創新,必須要把傳統吃透,我們現在做手藝,都是在接受傳統的恩惠。傳統,聽起來是很古老、很保守的東西,實際上,歷代的傳統都是在不斷創新中積累起來的”。他一再呼吁,傳統手工藝的創新,應該秉持科學的態度,對傳統有充分的認識,因為我們的傳統就是在歷史上形成的,拋開歷史,就不要去談傳統,不承認傳統,就不要去談創新,所有的創新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才能開展的。
     
      沒落與新生共存
     
      危機感倒逼創新發展
     
      在展區的另一處,周衡鋒正在忙著織四經絞羅。1996年,周衡鋒的舅舅周家明接了一宗來自日本顧客的絲織訂單后,無意中恢復了“四經絞羅”這一失傳已久的織造技藝。據悉,四經絞羅是吳羅中織造難度極高的一種,起源于戰國時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四經絞羅的織造技藝在蘇州逐步恢復。由于工藝復雜,價格昂貴,沒什么市場,除了出口日本用于高端和服定制和私人收藏,周家明一直堅持著。2017年,周家明成了江蘇省非遺“四經絞羅”織造技藝傳承人。由于國內擅長此項織造技藝的人較少,該技藝也瀕臨失傳,急需進行搶救性保護。如今他的外甥周衡鋒也開始像舅舅當年那樣,投身到了四經絞羅的保護與傳承上。
     
      千年傳統織造技術四經絞羅技藝亮相創博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來自日本東京造型大學工業設計教授森田敏昭介紹了當地日本民間工藝的復興情況。與四經絞羅的境遇頗為相似,當今時代,在產業結構的變化、人口高齡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日本許多地方的傳統工藝產業所呈現出產業空洞化、后繼乏人的現象。但幸運的是,一邊是走向沒落,而另一邊則是開始尋找新生。鑒于日本很多從事民藝的后繼無人有著強烈的危機感,他們正在用傳統的技術制作同現代融合的手工藝品,使之創新發展。
     
      工匠精神不可缺
     
      鄉村振興離不開傳統村落的保護
     
      “村落的物質形態是各種非物質文化的表現,也是各種傳統工藝的結果。保護村落功能和美觀,維持村落的健康延續,就是各種傳統手藝的‘持續’;村落的維修和更新,也極其依賴當地的傳統手工藝人”南京藝術學院文化遺產系主任陳紅雨強如是說。
     
      陳紅雨從樂業、安居的角度分別闡述村落保護和傳統工藝振興的密切關系。他表示,新時代經濟結構的調整亟需一種新的生產形式推進或改善當前農村經濟建設面臨的緊迫現實,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渠道,改善鄉村經濟,重構鄉土文化生態。而從生產意義的角度來看,傳統手工藝是一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載體和產業資源,是中國最具代表意義的造物形式“工匠”精神回歸。振興傳統工藝,有助于更好地激發手工藝勞動者的創造力,讓傳統工藝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從而在全社會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再談新手工藝的時代意義
     
      激活內生動力推動行業發展
     
      熊超,中國首位將當地藝術引入廣告創意設計領域的藝術總監。致力于通過攝影、裝置、繪畫、娛樂、科技等將藝術可以讓世界更美的理念傳遞給跟多的人。這種跨界創新創造的魅力在某種程度上既是一種美的裂變,也是一種新生,就像蘇州工藝美術學院趙罡院長所說談新手工藝品創造的時代意義,他不應該純粹是一種工業手段生產出來的產品,而是通過設計師的參與,實現不同材質,不同工藝,不同品類之間的跨界合作制作出了新的手工制品。
     
      熊超聯合因賽打造的華帝智慧大腦品牌藝術空間一度成為上海“新地標”(資料圖片)
     
      傳統工藝的振興,除了設計師的參與,更需要傳統工藝從業者自身創新,從技藝、市場、需求等角度進行能力提升,產生內生動力,促進行業發展。
     
      原標題:傳承工匠精神新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
     
      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振興傳統工藝須弘揚工匠精神

      振興傳統工藝須弘揚工匠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弘揚工匠精神,不僅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新時代振興傳統工藝、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和重塑中國“質量時代...
      2018-06-20
    • 116名工匠將參與修繕養心殿

      116名工匠將參與修繕養心殿

      8月27日,故宮博物院召開“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工匠基礎培訓考核總結會”。故宮官式古建修繕需要大量專門人才,而養心殿的修繕準備工作從2016年便已啟動。最終,經過層層選拔,116名工匠取得基礎培訓結業證書,獲得了進入養心...
      2018-08-2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