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弘揚工匠精神,不僅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新時代振興傳統工藝、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和重塑中國“質量時代”的必然要求。
工匠精神來源于大眾對傳統工藝和傳統工匠內在精神價值的認知和認同。傳統中國社會擁有自己完備的傳統工藝體系,這些工藝大多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審美習慣的一種直接映射,以多樣化產品解決了人們生產、生活的多種需求,因而它的產生和發展對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而言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傳統工藝體系之下,專門從事手工業的工匠也隨之誕生。雖然古代社會工匠的社會地位不高,但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當時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很多傳統工匠掌握技藝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吃飽穿暖的物質生活需要,他們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傳統工藝無疑是類似文明活化石的存在,它在社會的變遷中一代代上承下傳,頑強地保留著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而從中提煉出的工匠精神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以人為本。傳統中國社會中工藝都是匠人們手工操作完成的,人在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未改變。直到工業時代來臨,批量化、規模化生產使得機器逐漸成為生產的核心主體,在這種“工廠模式”下培養出的大多是高效的技術工人,不再是能工巧匠。隨著社會發展,人的基本物質需求在得到充分滿足的同時,大機器生產所帶來的大眾化與個性化、一體化與多樣化的矛盾也愈發凸顯,無論是個性化定制還是柔性化生產,都需要以人為本的工匠精神的回歸。第二,精益求精。中國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工匠的管理和質量監督制度,器物制作者要把名字刻在自己所作之物上,以備檢查和監督。雖然這一制度應該是當時對官府工匠的要求,但也正因如此,當時的大多工匠都是擇一事、終一生,所以無論是社會選擇還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他們都對自己的行業精益求精,力求盡善盡美。第三,器以載道。傳統工藝的器物也一直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共同作用的產物,這些器物身上所映射的,不僅是一個時代的審美取向,還是一個時代的價值判斷。那些實用的、體現價值信仰、生活智慧和人文韻味的,一直是中國匠作的主流。第四,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藝一直是中國傳統工藝的重要特征,是古代先民“天人合一”自然觀的體現,是自然經濟時代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反映,這種和諧不僅體現在器物的設計和造型藝術上,也體現在其實用性與耐用性的考慮上,更體現在工匠們對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可持續保持上。
振興傳統工藝需要弘揚工匠精神。近百年來,伴隨著現代化的腳步,中國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大量傳統工藝逐步消失,現存的傳統工藝形式大多已不再作為社會主要生產方式存在,其生存環境日益嚴峻。如今傳統工藝振興已成為“十三五”期間國家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而傳統工藝的振興當然不能僅僅依靠社會化懷念來實現。以鮮活的姿態重新回歸人們生活之中,才是傳統工藝振興的可行路徑。
一是要堅持備物致用的原則。中國古代工匠代表人物墨子曾提出過“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從傳統工藝的整體發展來看,這一致用利人的觀點時至今日仍然適用。社會需要可以成為激發傳統工藝發展振興的內生動力,如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多樣化,日用必需品的需要也已開始從“價廉”向“物美”轉變,而傳統工藝中人本主義的思想表達恰恰是對工業文明的有益補充,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要,其對耐用性的傳達對于社會可持續發展也同樣有著正向引導作用。
二是要把握傳承創新的關系。依于法而游于藝,既有傳承又有創新一直是中國傳統工藝遵循的規律之一。即便是在許多人都認為傳統工藝日漸式微的時期,仍然有一些手藝人默默堅持著老手藝的傳承,這份信念與堅守,其實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體現。但傳統工藝的傳承不能停留在“高齡化”甚至“老齡化”階段,青年傳承人的培養,文創產品的開發,都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要樹立質量品牌的意識。質量之魂,存于匠心。有的“老字號”享譽百年,恰恰是因為他們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工匠精神,這不僅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懷,更是一種文脈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傳統工藝擁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印記。以安徽為例,徽州地區就擁有頗具特色的地方手工業體系,保存狀況也相對較好,完全有可能從中培育和形成有特色的“徽”字號品牌甚至是享譽世界的國家品牌,“徽匠徽作”,本身由于蘊含傳統文化元素的心理烙印,具備情感效應積累的基礎,也是講好和傳播好安徽故事的有效途徑。
工匠精神雖然是一種精神資源,但它并不是虛無縹緲的理論和口號,它從自發到自覺,由個人到群體,穩定地存在于傳統工匠的代代傳承之中,工匠精神雖然可以廣泛適用于諸多領域,但正因為傳統工藝與工匠精神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親緣關系,振興傳統工藝與弘揚工匠精神完全可以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新時代的傳統工藝依然可以成為弘揚工匠精神的最佳載體,而工匠精神則可以為傳統工藝搭建更多與現代生活銜接之橋。(作者:沈曉筱,單位:安徽省委黨校)
原標題:振興傳統工藝須弘揚工匠精神
轉自:安徽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