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看文物戲精 更要看文化正劇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5-22





      日前,隨著H5產品《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持續刷屏,一批沉睡了千百年的文物一夜爆紅,被千千萬萬網友所熟知。正襟危坐于博物館里,乏人問津、日漸蒙塵;化身“戲精”,則分分鐘晉身“網紅”,家喻戶曉。從傳播量來衡量,《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是成功的。當然,這種思路傳承有自。《我在故宮修文物》和《如果國寶會說話》兩部紀錄片一莊一諧,幫助文物攻城略地,大量“圈粉”。到了《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這些古老的文物更是化身為鋪天蓋地的表情包,深度滲透到社交網絡之中。從文化傳播和普及的角度來說,哪怕它是一則廣告,這次傳播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借助“戲精”人設,文物們混了個臉熟,但它們在本質上并不是插科打諢的諧星,而是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藝術價值,挑大梁演正劇的“嚴肅藝術家”。只不過,因為沒有人愿意看它們板起臉孔演正劇,所以只好放低身段扮演一回諧星,先把目光爭奪過來。現在,目光聚焦到它們身上了,觀眾也走進劇院了,接下來,它們最擅長表演的歷史文化正劇,有人愿意靜下心來好好欣賞嗎?


      對觀眾來說,是否把目光投向文物,這是一個意愿問題。但能否走進文物的世界,理解、領悟文物身上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藝術價值,除了意愿之外,還有一個鑒賞和理解的門檻問題、能力問題。


      文物固然是“物”,但關鍵是“文”。要真正走進這些文物的世界,理解它們的歷史地位、文化內涵、審美價值,需要觀眾豐富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和鑒賞能力。


      玉器可能只是一件把玩之物,但高古玉卻被奉于博物館里的莊嚴殿堂。為什么?因為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古代社會,玉器是神圣的禮器,被古人視為天與人、人與神之間的“靈媒”。在祭祀儀式上,玉器成為天人之間、人神之間溝通交流的媒介,是國之至寶。哪怕同樣是隨身攜帶把玩的物品,在注重倫理道德的古代社會,玉器也成為完美人格和高尚精神的象征——玉有五德,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同理,今天看起來碩大笨重的青銅器,在古代也是國之重器。“問鼎”的典故,就說明了鼎不但是一國之寶,而且還是一國政權的象征,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如果不了解中國獨特的玉文化、青銅文化,面對一件玉器文物、青銅器文物的時候,就很難真正理解它、鑒賞它。


      文物除了記載著古代的家國大事之外,還記載著古人的日常生活。在“文物戲精大會”里露臉的說唱俑,就相當于一扇時空大門。打開這扇大門,我們就可以走進古人色彩斑斕的日常生活。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把哲學思想、文化審美、精神情感都融匯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之中,把生活藝術化、美學化,形成充滿哲學內涵、文化底蘊和審美價值的東方生活方式。如果觀者具備足夠的文化素養,就可以經由這一件件文物之門,走進那個令人心馳神往的歷史時空。


      一場“文物戲精大會”,激發起千千萬萬人對文物的興趣。然而,在“混個臉熟”之后,還要繼續探索新的方法和模式,使人們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脈絡、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畢竟,諧劇雖然歡樂有趣,但要說營養價值,還得是正劇。(作者:封壽炎,系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評論員)


      原標題:要看文物戲精,更要看文化正劇【文化評析】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古絲路第一橋遭非法開挖文物裸露在外

      古絲路第一橋遭非法開挖文物裸露在外

      被考據為古絲綢之路第一橋的廚城門一號橋遺址遭非法開挖破壞嚴重,在案發一年后現場仍有橋樁等珍貴文物裸露,遭受二次傷害。近日,陜西省西安市檢察機關向相關職能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要求加強對古建遺址保護區城市建設用地...
      2018-05-07
    • 國家文物局:加強文物進出境審核與被盜文物查驗

      國家文物局:加強文物進出境審核與被盜文物查驗

      一方面,國內盜竊盜掘文物活動屢有發生,個別不法分子試圖通過將文物走私出境再申請辦理臨時進境登記的方式,掩蓋被盜文物和出土文物的非法性質;另一方面,國際文化文物交流更加頻繁,申請辦理臨時進境登記的外國文物數量持續...
      2018-05-08
    • 評論:文物資產化須堅守“保護第一”原則

      評論:文物資產化須堅守“保護第一”原則

      近期,有關文物該不該“資產化”的話題可謂針尖對麥芒,在業界和輿論場引發諸多熱議。4月3日,《中國文物報》刊發《不可移動文物——從資源到資產》署名文章,強調促進不可移動文物資產化已勢在必行;在5月4日,該報刊載另一篇...
      2018-05-09
    • 專家學者熱議“超連”博物館:連接,讓文物活起來

      專家學者熱議“超連”博物館:連接,讓文物活起來

      將近20年前的世紀之交,網絡技術已經露出崢嶸之角,這一新技術可能給信息交流乃至社會文化帶來的變化既令人憧憬,又夾雜著不確定性。術語“超連”就這樣應運而生。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借用“超連”作為主題詞,提出新方法和新公...
      2018-05-1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