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世界認知中國、中國走向世界,越來越多承載著中國文化豐富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邁開了“走出去”的步伐,向世界展示著中國文化的魅力。
5月29日,作為第五屆京交會非遺專題的重頭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與營銷論壇就中國非遺“走出去”等熱點話題展開熱烈討論,“非遺+旅游”“非遺+教育”正成為很多地方或相關機構推動中國非遺“走出去”的“新姿勢”。
走國際化特色之路
近年來,我國非遺文化發展活力強勁。截至2018年4月,我國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名錄項目共39項,國務院批準公布了四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了五批共3068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建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00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這為中國非遺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如何讓世界聽懂中國的非遺故事,無疑是當前中國非遺“走出去”的最大課題之一。此次京交會非遺專題的參展企業和地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搭建平臺,將非遺與教育、旅游結合起來,走出一條中國非遺國際化的特色之路。
作為此次非遺專題的承辦方,文化尋力項目管理辦公室在論壇上啟動了“讓家鄉與世界相連——尋力城市全球計劃”,貴州凱里市、陜西耀州區、重慶榮昌區成為首批“尋力城市”,開啟了以非遺文化為切入點的國際交流、產業提升和國際品牌營銷。
據文化尋力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學文介紹,“文化尋力·尋力城市”用文化連接中外城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為依托,通過產、學、研、政、金、科的結合,建立跨越國界、業態融通、時空互聯的全球空間,打造國內與國外、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傳播平臺。項目啟動后將著力為地方文化的國際化賦能、賦值、賦路。京交會閉幕后,凱里的苗繡、銀飾,耀州的青瓷、藥王養生文化,榮昌的陶器、夏布和折扇等將陸續到美國、俄羅斯等國家展示,同時在于京交會期間上線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營銷平臺”上進行銷售。
王學文告訴記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營銷平臺”主要面向海外,平臺分為文化展覽、文化之旅、文化記憶、文化教育、非遺地圖和ESHOP。其中,文化展覽推介和展示借力中外舉辦的京交會非遺專題、中國非遺課堂、“周而復始——中國人的節日與藝術美國巡展”等平臺,文化之旅推介文化尋力中國行、美國行等項目。文化教育是面向中國青少年提供在線學習和探究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和非遺課程。ESHOP則是專門針對海外受眾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手工藝品的電商銷售平臺。“我們致力于建立一個社會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播和營銷平臺,一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體驗、分享體系。該平臺的正式上線也開啟了非遺文化與會展、旅游、教育等深度融合的非遺傳播和營銷的生態鏈建設。”王學文如是說。
從產品輸出到品牌輸出
成為首批“尋力城市”之一的重慶榮昌是中國非遺名城,這里有榮昌陶器、榮昌折扇、榮昌夏布3大國家級非遺項目,還有14個省級非遺項目、87個區級非遺項目。為了推動非遺人才培訓、文化品牌打造、產品升級、“走出去”等方面的發展,近年來,榮昌區委通過教育、文化、旅游、農業的多產融合,在實現非遺品牌發展提檔升級的同時,推動非遺項目走向世界。
記者從榮昌展區了解到,不少參展企業均與臺灣地區、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際知名工藝大師合作,并借助旅游大數據系統分析,充分挖掘市場需求,用多元化的方式打造“會說話”的非遺產品,讓非遺從產品輸出轉向品牌輸出,在境外打響了榮昌非遺品牌。
在此期間,興昌公司作為一家非遺資源產業化運營服務商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公司通過發掘榮昌的特色資源在線下打造項目集群,在線上進行資源運營平臺的打造,以金融手段催化項目成長,貫穿“文化+旅游+教育”,最終將項目落地。在當天的論壇上,興昌公司與中華游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
中華游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扎根于臺北旅游、文創產業發展的運營服務機構,他們將與興昌公司通過“非遺+旅游”開展多元化研學旅行、冬夏令營,讓兩岸學生通過相互交流體會非遺文化的人文風情,深化兩岸一家親的文化氛圍。(孟妮)
原標題:讓世界傾聽中國非遺故事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