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準文物”賠償依據不能成謎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7-16





      開車把一座牌坊撞了條裂縫,不想卻招來了“天價維修費用”。


      去年3月10日晚,一輛廣東省揭陽牌照的水泥攪拌車夜闖潮州牌坊街,在通過“理學儒宗”牌坊時,被牌坊中間的橫梁卡得動彈不得,造成該牌坊正中橫梁裂縫,裂縫寬度為0.5毫米。幾天前,車主石先生收到牌坊街管理辦公室的賠償通知,經核算牌坊維修費達126萬余元。


      開車撞壞了的東西,當然要照價賠償。《侵權責任法》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而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就包括了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牌坊街白天禁止一切車輛進入,雖說晚上9點半后會將禁止通行的鐵鏈松開,允許小型轎車駛入,但大型車輛依舊不得駛入。水泥攪拌車司機違反規定,把大型車輛強行開入,顯然有錯在先,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不過,當地旅游局的有關修繕說明和開列清單,卻讓人看得有些“云山霧罩”。根據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評估鑒定,“牌坊正中橫梁存在全截面貫穿裂縫,裂縫寬度為0.5毫米,坊柱側向位移2毫米,屬嚴重破壞”。人的頭發絲寬度一般為0.1毫米左右,也就是說,只能塞進5根頭發的裂縫,位移了20根頭發的距離,就成了“嚴重破壞”,這個評估鑒定報告,究竟依據的是什么標準呢?


      另據統計,整個牌坊共需拆除石構件40件,更換23件。問題是,被水泥攪拌車司機撞壞的,只不過是正中橫梁而已,更換的石構件數竟達20余倍,究竟是施工難度太高,還是所托非人?今年5月,經湘橋區財政局委托第三方審核結算定案:“理學儒宗坊”建設安裝工程審定造價為1142727.75元,連同其他費用共計1263495.24元。這里的“其他費用”12萬多元被輕輕一筆帶過,究竟是為何支出,也是不得而知。


      值得推敲的,還有高達近6萬元的設計費。據悉,有關部門委托了設計師專門制作牌坊修復方案,編制施工設計圖紙,前后共耗時一個多月,全部都是手工畫圖,設計費用“是按國家規定標準套用公式計算,還要經財政審核”。明明修牌坊時就設計了圖紙,修繕的時候又“全部重新畫圖”,這個架勢,難道是要建一個全新的不同牌坊嗎?還有,這里的“國家規定標準”究竟是什么,套用的是哪個“公式”?這些語焉不詳的聲明,也讓人一頭霧水。


      誠然,當地對“撞裂牌坊”事件的重視,對維修工程的“肯下力氣”,不無歷史文化的情結,而內有歷史老構件的“理學儒宗坊”,也確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需要更好地保護與傳承。但是,當地要根據《文物保護法》規定,也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展開“高標準”維修,難免有些“錯位”。畢竟,含有歷史構件,不能等同于歷史建筑,即便視為“準文物”,也不能視為歷史文物。隨意擴大《文物保護法》范圍,讓當事人付出更高成本,雖不無震懾作用,卻也會削弱法律的嚴肅性和公正性。


      其實,所謂“天價維修費用”并不可怕,危害到底有多重,賠償就應有多少,兩者總歸是相一致的。令人擔憂的,恰是標準“模糊不清”,且與人們常識存有“落差”。“攪拌車撞裂牌坊要賠126萬余元”,一些疑云揮之難去,恐怕還要在依法公開、契合常識上做更多功課。(作者:劉婷婷,系空軍軍醫大學法學副教授)


      原標題:“準文物”賠償依據不能成謎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古絲路第一橋遭非法開挖文物裸露在外

      古絲路第一橋遭非法開挖文物裸露在外

      被考據為古絲綢之路第一橋的廚城門一號橋遺址遭非法開挖破壞嚴重,在案發一年后現場仍有橋樁等珍貴文物裸露,遭受二次傷害。近日,陜西省西安市檢察機關向相關職能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要求加強對古建遺址保護區城市建設用地...
      2018-05-07
    • 國家文物局:加強文物進出境審核與被盜文物查驗

      國家文物局:加強文物進出境審核與被盜文物查驗

      一方面,國內盜竊盜掘文物活動屢有發生,個別不法分子試圖通過將文物走私出境再申請辦理臨時進境登記的方式,掩蓋被盜文物和出土文物的非法性質;另一方面,國際文化文物交流更加頻繁,申請辦理臨時進境登記的外國文物數量持續...
      2018-05-08
    • 評論:文物資產化須堅守“保護第一”原則

      評論:文物資產化須堅守“保護第一”原則

      近期,有關文物該不該“資產化”的話題可謂針尖對麥芒,在業界和輿論場引發諸多熱議。4月3日,《中國文物報》刊發《不可移動文物——從資源到資產》署名文章,強調促進不可移動文物資產化已勢在必行;在5月4日,該報刊載另一篇...
      2018-05-09
    • 專家學者熱議“超連”博物館:連接,讓文物活起來

      專家學者熱議“超連”博物館:連接,讓文物活起來

      將近20年前的世紀之交,網絡技術已經露出崢嶸之角,這一新技術可能給信息交流乃至社會文化帶來的變化既令人憧憬,又夾雜著不確定性。術語“超連”就這樣應運而生。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借用“超連”作為主題詞,提出新方法和新公...
      2018-05-1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