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近2000種近兩年出版的精品圖書,內容涵蓋主題出版、社科、文學、藝術、古籍、科技、教育、少兒、生活等各個領域。這些圖書凸顯時代精神,弘揚主旋律,同時又展示了貴州別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是貴州出版在優化內容、提升品質、創新轉型等方面的最新精品力作,充分體現了貴州出版的最新成果,呈現貴州出版“紅色文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品牌建設的新舉措
攝影:任莉紅 制圖:李潔
進入上海書展的中央大廳,就能看到非常醒目的貴州主賓省展區。總展區分為精品出版物展示、數字出版物展示、文創及民族民間工藝品展示、銷售四大區域,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精彩紛呈。據悉,貴州此次參展的圖書涵蓋社科、文學、藝術、古籍、科技、教育、少兒、生活等各個領域,重點呈現貴州的 “紅色文化、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
珍貴史料揭開七彩之地的美麗面紗
主賓省展區內,貴州人民出版社的展位占據 “半壁江山”。這家1951年成立、歷經近70年風雨的 “老字號”,無疑是貴州出版行業的中堅力量。 “貴州建省已有600年歷史,既有大量漢文化,更蘊含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將它們留檔傳于后人,是貴州出版人的責任。”貴州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夏昆說。
曾獲得“中華優秀出版物”之稱的《亞魯王書系》就是杰出的代表。《亞魯王》是史上第一部苗族長篇英雄史詩,內容講述西部苗人創世與遷徙征戰的歷史。但這部史詩僅靠口頭誦唱的形式流傳,沒有文字記錄。2009年,《亞魯王》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重點項目,隨后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亞魯王書系》以史詩《亞魯王》的整理編譯為基礎,提出“亞魯文化”概念并搭建基礎研究框架,為探究苗族傳統社會文化提供了一種思路。
書展上推出的 《貴州文庫》《清水江文書》《中國貴州民族民間美術全集》等書籍亦是貴州出版人的心血之作。大型叢書《貴州文庫》收錄和整理了貴州古近代歷史文獻,分為漢文文獻和少數民族文獻兩大類。前者包括黔籍人士的著述與客籍人士在黔的著述,后者包括用少數民族文字記載的文獻、用漢文記載的少數民族文獻和少數民族口傳文獻。《清水江文書》是貴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和侗族林農們創造和傳承的一種獨特的民間文獻遺產,忠實地記錄了當地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對中國混農林業和人工營林業的重大貢獻,也是世界林業法制的歷史典范,被中外學者贊譽為 “世界記憶”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代表作。《中國貴州民族民間美術全集》留存了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藝術、歌舞、建筑、蠟染、挑花、剪紙舞蹈等文化遺產。“這些珍貴的史料,為研究貴州的歷史與發展提供了一手素材,也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這片神秘的七彩之地。”夏昆說。
少兒圖書是貴州出版主攻的另一塊陣地,并已結出累累碩果。在當當網上,貴州人民出版社出品的“蒲公英”品牌系列童書每年都能在十大暢銷書排行榜中占據兩到三席。貴州教育出版社推出的“西游記”系列立體書,在書展現場也十分受孩子們歡迎。
文創周邊與民族手工藝品深受上海讀者歡迎
要論書展主廳里最吸引眼球的區域,貴州文創及民族民間工藝品展示區絕對數一數二。十幾位身著華麗苗族服飾的妙齡少女歌聲婉轉動聽,加上夜郎古陶、祥紋銀飾、鳥籠書架等精美的民族手工藝品奪人眼球……這塊幾十平方米的展臺總是被圍得水泄不通。
突出以書為依托的文創、民族民間工藝的銷售功能,讓貴州展區特色鮮明,大受歡迎。丹寨縣丹籠工藝總經理楊雪亮受貴州出版集團的邀請,前來參加書展。他設計的文創產品“鳥籠旋轉書架”看似與普通鳥籠無異,但每兩根竹條間都恰好可以卡進一本書。“想看哪本書,只要一轉就可以信手拈來,小空間也可以有大作用。”楊雪亮告訴記者,盡管鳥籠書架售價不菲,但半天里已經賣出了十幾個。
看到自己帶來的手工花草筆記本和手工香薰紙都成了搶手貨,貴州午留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公司經理熊小平十分開心。他告訴記者,貴州當地手工造紙工藝十分古老,“古法造紙的過程,包括了采料、蒸料、揭紙等72道工序,其中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和藝術內涵。”熊小平說,來上海書展一方面想為推廣貴州的傳統文化盡一份力,另一方面也想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方,開拓新的商機。
75歲的張霞芬阿婆花了近千元,買了一只雕工精美的純銀鏤空雕花手鐲。“貴州苗族的銀飾是很有名氣的。”張阿婆把剛買的鐲子直接戴在了手上,心滿意足地繼續淘書去了。(郭超豪)
原標題:民間文獻遺產與民族手工藝呈現勃勃生機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