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助力非遺傳播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9-03





      7月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首批優秀成果推介會”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這個記錄工程歷時兩年,以紀錄片為主要載體,保存和傳播傳承人的技藝和經驗,體現了國家對于非遺的高度重視。


      中國非遺資源極其豐富。近些年來,講述現實生活中的故事成為更為普遍的紀錄片敘事手法,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舌尖上的中國》《茶,一片樹葉的故事》《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宮修文物》《本草中國》等紀錄片,圍繞普通個體進行敘事,介紹烹飪、制茶、中醫制藥、文物修復等傳統手工藝,個性鮮明、技藝精湛的傳承者令人印象深刻。這些取自于現實生活的故事鮮活生動,以小見大地反映傳統工藝的文化價值和生存現狀,充滿濃郁的人文情懷。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精神生活卻存在部分缺失。非遺蘊含著傳統社會中寧靜、淡泊的精神旨趣,有助于療治某些時代病癥,使功利、浮躁的心靈沉靜下來,給人帶來心理慰藉和觀念啟發。紀錄片人如果善于發掘非遺的內涵,就有可能滿足現代社會中人們潛在的精神需求,進一步延續非遺在當代社會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更多地喚起人們對非遺的關注和保護熱情。


      隨著拍攝設備的輕便化和新媒體的興盛,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士進入紀錄片領域,推動了敘事手法的革新。雖然沒有接受過專業教育和訓練,但他們滿懷誠意和熱情投入創作,使紀錄片散發著自然、質樸的氣息。《尋找手藝》《最后的棒棒》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采用了被稱為“自我反射式”的手法,記錄了創作者深入生活尋找和發現的過程。這些小成本的走心之作雖然影像質量不高,但令人感到溫暖和親切,能夠引發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


      優質紀錄片借助新媒體傳播,也能夠推動非遺的市場化進程,拓展非遺的生存空間。《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首播時,在社交網絡上刷屏,使得飲食類“非遺”廣受青睞;《了不起的匠人》播出時,與市場營銷緊密結合,大大激發了人們的關注熱情和購買行為;《講究》在網絡播出時也開啟了“邊看邊買”的垂直變現模式,使“非遺”產品快速對接消費市場。


      總的來說,工藝類“非遺”題材的紀錄片在近幾年引起社會關注,有的還成為“網紅”和“爆款”,有力推動了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不過,“非遺”題材還是相對較少,影響力也不夠大。紀錄片人應當深入挖掘“非遺”這個“富礦”,追求多手段多面向,用生動的“現場”喚起人們保護和傳承的熱情。(作者:苗元華 宋文康,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原標題:紀錄片助力非遺傳播


      轉自: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用紀錄片探索非遺宣傳的創新之路

      用紀錄片探索非遺宣傳的創新之路

      欄目不斷探索新的講述方式與角度,與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非遺保護中心和各大高校密切合作,創作了《年輪》《手藝》等非遺保護主題系列節目。
      2018-06-12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