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明園展出37件回歸石質文物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0-22





      10月18日是圓明園罹難158周年紀念日。當天,“回歸圓明園流散文物展”在北京圓明園天心水面與觀眾見面。


      作為圓明園遺址公園開放30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此次展覽首次集中展示了自圓明園管理處成立以來回歸的37件重要石質文物,并將作為常設展免費對觀眾開放,同時,其中32件文物的3D掃描視頻也在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微信公眾號同步上線。


      此次展出的文物包括了2件二級文物和6件三級文物,為確保文物安全,每件文物外均加裝了玻璃保護罩。展區中央的“綺春園清夏齋流杯亭基座和導流石槽”最為引人注目,該組構件原為綺春園寄情咸暢亭內流杯渠基座,由九石構成,為模仿河溪的蜿蜒曲折,在石座上鑿出曲折的小水槽,整體形如獸面圖案,取“曲水流觴”之意境。該組構件后流落至北京大學園內,1981年北京大學將其歸還。展區內另一件精美文物便是“柳浪聞鶯”坊楣,坊楣一面刻乾隆御題“柳浪聞鶯”四字,另一面刻有乾隆御筆“柳浪聞鶯”詩一首,文字兩側皆雕花卉紋飾。


      除天心水面以外,圓明園展覽館、西洋樓遺址區內還展示有一對石魚、5塊觀水法石屏和兩件方塔形石構件、一組諧奇趣噴水池等文物。


      近年來,圓明園管理處先后從一畝園、樹村、功德寺等拆遷區回收磚、石文物8萬余件,還收到熱心市民捐贈的帶有“圓明園”戳記的城磚等。今年4月從民盟中央回歸的兩件流散文物——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和嘉慶御筆“稱松巖”詩石刻兩件文物的復制品此次也在天心水面展出。(劉修兵)


      原標題:圓明園展出37件回歸石質文物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古絲路第一橋遭非法開挖文物裸露在外

      古絲路第一橋遭非法開挖文物裸露在外

      被考據為古絲綢之路第一橋的廚城門一號橋遺址遭非法開挖破壞嚴重,在案發一年后現場仍有橋樁等珍貴文物裸露,遭受二次傷害。近日,陜西省西安市檢察機關向相關職能部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要求加強對古建遺址保護區城市建設用地...
      2018-05-07
    • 國家文物局:加強文物進出境審核與被盜文物查驗

      國家文物局:加強文物進出境審核與被盜文物查驗

      一方面,國內盜竊盜掘文物活動屢有發生,個別不法分子試圖通過將文物走私出境再申請辦理臨時進境登記的方式,掩蓋被盜文物和出土文物的非法性質;另一方面,國際文化文物交流更加頻繁,申請辦理臨時進境登記的外國文物數量持續...
      2018-05-08
    • 評論:文物資產化須堅守“保護第一”原則

      評論:文物資產化須堅守“保護第一”原則

      近期,有關文物該不該“資產化”的話題可謂針尖對麥芒,在業界和輿論場引發諸多熱議。4月3日,《中國文物報》刊發《不可移動文物——從資源到資產》署名文章,強調促進不可移動文物資產化已勢在必行;在5月4日,該報刊載另一篇...
      2018-05-09
    • 專家學者熱議“超連”博物館:連接,讓文物活起來

      專家學者熱議“超連”博物館:連接,讓文物活起來

      將近20年前的世紀之交,網絡技術已經露出崢嶸之角,這一新技術可能給信息交流乃至社會文化帶來的變化既令人憧憬,又夾雜著不確定性。術語“超連”就這樣應運而生。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借用“超連”作為主題詞,提出新方法和新公...
      2018-05-1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