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被觀眾稱為“土味扶貧劇”的《山海情》圓滿收官,贏得廣泛好評,很多觀眾表示“23集根本就不夠看”。一部主旋律電視劇,為什么能爆火?
《山海情》講述的是一段真實歷史:西海固的干部群眾在國家扶貧政策引導下,歷盡千辛萬苦,將飛沙走石的“干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過上了好日子。在這部劇中,演員們褪去偶像光環,踏踏實實在“苦瘠之地”投入創作,演活了從“涌泉村”到“吊莊”的眾生相,在熒幕上書寫了一部激蕩人心的奮斗史。
從這里,人們看到了真實的人,感受到真實生活的氣息。精明能干的馬喊水、堅韌樸素的李水花、腳踏實地的扶貧干部馬得福、一心想著孩子的鄉村教師白崇禮……他們是反貧困斗爭中的鮮活個體,面對脫貧路上的艱難險阻,內心有矛盾、有掙扎,但始終涌動著奔向美好生活的渴望。在生活的磨礪中,他們是有血有肉的平凡英雄,呈現著一個個接地氣、有筋骨、暖人心的故事,自有一種樸實而昂揚的詩意。
正如《山海情》主創人員所言,關在屋子里假想,組織人馬侃劇,出不了有血肉有溫度、有擔當有情懷的好作品。要撲下身子,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扎到老百姓人堆里,看清楚他們飯碗里的稀稠,讀明白他們眉宇間的喜怒哀樂,才能創作出滾燙、鮮活的高質量劇作。和“涌泉村”的村民們一樣,文藝創作也要脫貧,這個“貧”,就是生活積累與時代擔當的貧乏。
在影視創作上,脫離生活、脫離實際、脫離人民的問題不容忽視。一些穿越劇、玄幻劇胡編亂造,刻意迎合低俗趣味;一些職場劇、情感劇號稱“關注現實”,卻嚴重脫離生活,往往以“腹黑”“瑪麗蘇”為其精神內核;一些人把“美顏濾鏡”開到最大,把影視劇當成浮夸造作的秀場,追求每一幀畫面都光鮮亮麗,卻全然不顧情節、人物等漏洞百出……類似現象并非個案,一些劣質作品還屢屢“霸屏”,觀眾對此早就很有意見,紛紛給出差評。對這種不良傾向,必須整治糾偏。
扎根生活的沃土,回到人民大眾中去,藝術之樹才會常青。從《人民的名義》到《大江大河》再到《山海情》,一系列現實主義作品的走紅,釋放著一個鮮明信號——文藝要為人民抒懷,為時代放歌。觀眾需要這樣的藝術擔當,時代呼喚更多這樣的精品力作。(辛識平)
轉自: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