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工智能技術誕生之日起,就不斷有人追問,未來網絡世界中虛擬數字人,究竟會和人類以何種方式、何種關系共存?有不少人擔憂,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會對部分人類職業產生根本性挑戰。而此前發生的一件事,則進一步加重了人類的憂慮。
不久前,一幅名為《太空歌劇院》的作品獲得了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藝術比賽的金獎。與大多數作品不同,它并非由人類直接創作,而是由一名游戲設計師用AI作畫工具生成,這在業內引發了軒然大波。AI作畫會為文娛產業帶來效率革命,還是會取代從業者地位?
十多秒生成畫作挑戰人類地位
“其實可以作畫的AI模型早就存在,這兩年擴散模型更火一點。”此前,智源研究院悟道團隊成員、文瀾BriVL模型的設計者盧志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用人工智能技術作畫的探索,最早從上世界后半葉就已經開始,只不過彼時設備智能化程度低,AI無法完成程序設定的復雜動作,僅作為幫助人類畫師減少部分工作量的“助手”存在。
但從2014年起,深度學習模型、穩定擴散模型等先后誕生,AI智能化程度顯著提高,逐漸具備生成浪漫主義、抽象、國風水墨甚至二次元等數十種風格畫作的能力,而且生成效率高,輸入相應關鍵詞后僅需十多秒就能“出圖”;作品筆觸精細,可以媲美部分人類畫師。
記者發現,AI作畫依賴數量龐大的訓練數據模型,通過對已有人類作品的深度學習,其對繪畫元素、風格、色彩的理解能力迅速提升,“臨摹”技巧也越發高明。比如,使用者輸入“未來主義”“捂嘴笑”以及“未來主義”“抿嘴笑”兩組詞匯,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這就引發了部分文娛產業的“生存危機”。國內外有不少畫師公開抵制AI作畫,稱其顛覆了繪畫產業的原創生態,讓人類畫師耗時耗力創作出的作品喪失價值;更模糊了“抄襲”的邊界。不過,也有不少人持開放態度,稱現在就對美術行業的前景感到悲觀為時過早。
AI創作等于原創?版權歸屬仍存爭議
除AI創作挑戰人類職業的問題外,業內還存在一項爭議,那就是由人類通過輸入關鍵詞生成的AI畫作,版權究竟歸誰?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對于AI生成的內容版權歸屬問題,還沒有詳細的規定。廣東長昊律師事務所發文稱,學界在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法律性質的探討中分歧較大,而引發這一討論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已經具備了人類作品的外觀,但人工智能并不具備法律主體資格,因此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法律定性存疑。
也有律師明確指出,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不能享有著作權,原因是其在生成作品的過程中無人類干預、完全基于大數據庫生成,這樣得到的內容更類似于人類作品的“復制品”。
但無論如何,人工智能這種智能手段的引入,勢必會引起全球文娛產業的短期震蕩,甚至“驅逐”部分審美迭代能力較差、生產效率偏低的從業人士。但從行業發展歷程來看,用戶總會對藝術審美產生新的需求,這就驅使人類創作者不斷與時俱進,提供更富有變化的內容。
技術變革始終先于社會變革到來。“總的來說,我認為AI應該成為從業者的新畫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人工智能學域主任熊輝指出,借力人工智能技術來完成更高水平的原創作品,或許是未來文娛產業從業者轉型的重要方向。(記者 許雋)
轉自: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