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一曲膾炙人口的《草原之夜》,串聯起三代兵團人的奮斗史詩。近日,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雜技團創排的雜技劇《草原之夜》在新疆烏魯木齊兵團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大廈演出。
該劇以驚險奇絕的雜技語言,結合戲劇張力與音樂劇浪漫,全景式展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荒原走向綠洲并邁向新時代70年壯闊歷程,用技巧、形體、造型等雜技語境,生動闡述三代兵團人薪火相傳、開拓進取的感人故事。
劇情創意來源蜚聲世界的“東方小夜曲”《草原之夜》。這首誕生上世紀五十年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贊譽的歌曲,不僅是兵團歷史的深情回響,更是貫穿三代兵團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情感紐帶。總導演董爭臻表示,我們“從一首歌到一座城”的傳奇入手,通過“兵團三代”學子江來的視角,回望爺爺輩“等到千里雪消融”的墾荒史詩,展現其父母輩“等到草原上送來春風”的科技興農,展望第三代兵團人“可克達拉改變了模樣”,將目光投向星辰大海,為開拓未來AI科技做出了積極探索。
雜技劇《草原之夜》的特色在于將故事情節與雜技技術、舞美道具創意融合。創作團隊打破傳統雜技的純技巧展示,將高難度雜技技巧、現代魔術、創新科技道具與戲劇敘事深度結合,賦予雜技深厚的故事性和情感表達力。劇中不僅唯美呈現《草原之夜》的經典旋律,營造浪漫氛圍,還創新一批國內目前少見的雜技節目,用極具科技感的視覺效果,生動詮釋新時代兵團人在農業現代化、前沿科技探索尤其是太空農業領域取得的成就,讓兵團精神在新時代舞臺上熠熠生輝。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雜技團黨委書記、團長謝文表示,如何把文化潤疆這一重大題材通過雜技演繹出來,考驗雜技團每個演職員的心智和耐力,希望能交出一份令觀眾滿意甚至驚嘆的答卷。他指出,該劇核心劇情之一聚焦兵團第三代學子江來,將驚險奇絕的雜技技巧與創新道具相融合并搬上舞臺,賦予全劇最具科技感和科幻視野的精彩華章。
《草原之夜》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雜技團歷時一年多創作、排演、合成,它不僅是用身體極限藝術對兵團精神的禮贊,更是一份獻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深情厚禮。(記者劉微)
轉自:人民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