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到6.2%,跨境電商蓬勃躍遷,綜試區擴容再加力
“跨”越十載,勇逐新“境”
日前,國務院批復,同意在海南全島和秦皇島等15個城市(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同時撤銷在海口市、三亞市、阿拉山口市設立的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截至目前,跨境電商綜試區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發展格局。
自2015年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在杭州誕生,10年來,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快速增長,占貨物貿易進出口的比重由2015年的不足1%提升至2024年的6.2%,已成為推動中國外貿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推動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提檔升級”,為新起點上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意義重大 成效顯著
作為全國首個跨境電商綜試區,杭州綜試區成立10年來,累計進出口逾2000億元,年均增速超30%,貿易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出口1500余億元,出口年均增速超40%。
杭州綜試區的豐碩成果,無疑是10年來中國跨境電商綜試區探索創新的生動縮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各綜試區累計培育各類跨境電商主體超12萬家,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約1.6萬家,打造海外品牌超3萬個。跨境電商綜試區發展成效顯著,成為建設貿易強國的創新發展“試驗田”。
“歷經10年發展,跨境電商綜試區已成為中國制度型開放的創新引擎。”本色智庫執行院長、浙江省跨境電商產業聯盟專家智庫副主任張周平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綜試區通過首創監管模式、重構貿易鏈條等創新實踐,顯著降低了企業出海門檻,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品牌”轉型升級。同時,以海外智慧物流平臺為支點構建全球高效物流網絡,不僅讓消費者更便捷地觸達全球優品,更將中國數字化貿易經驗升華為國際規則樣本,為全球電商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這一實踐有力證明,以規則創新賦能產業升級,正是中國高水平開放的核心競爭力。”張周平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王健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10年來,跨境電商綜試區的創新實踐,推動中國乃至全球貿易格局發展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降低了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也為盧旺達咖啡、智利紅酒、韓國化妝品等海外好物進入中國市場創造了更多渠道與機遇,以更低成本豐富了全球消費者的選擇。
“與此同時,跨境電商綜試區也是許多中小外貿企業發展壯大、揚帆出海的孵化器。在綜試區提供的平臺上,我們不僅看到許多年輕人干事創業的身影,更見證了不少中小企業成長為上市公司的不凡歷程。”王健說,如今,跨境電商綜試區已為中國培養出一大批國際化電商人才,“未來,這些人才將為中國外貿發展注入更多動能。”
機遇廣闊 持續挖潛
日前,第八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獲國務院批復設立。這批綜試區呈現出哪些鮮明特點,又將為當地外貿發展帶來哪些新機遇?
在張周平看來,一是全域開放與戰略支點結合。比如,此次獲批的綜試區中,海南實現全域覆蓋。二連浩特、丹東、防城港等作為陸路口岸樞紐,將強化中國—東盟陸路通道,構建邊境集散中心。二是緊扣地方產業基因,大力推動跨境電商+產業帶發展。例如保定箱包供應鏈、滁州智能家電等,將進一步推動當地產業帶與跨境電商深度融合。
“第八批跨境電商綜試區將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張周平表示,一是開辟新興市場增量空間。例如,防城港、北海可借力RCEP政策紅利,打通東盟通道,打造東南亞生鮮、日用品快速達網絡;二連浩特、博爾塔拉可依托中歐班列樞紐優勢,以班列運輸為紐帶,拓展新能源汽車配件、光伏產品等在中亞市場的份額。二是推動傳統制造業品牌化躍升。新獲批的綜試區可借助跨境電商各大平臺的全托管等模式,推動企業向品牌化轉型,擺脫代工低價競爭困境,助力企業獲取更高附加值。
對于新設立的綜試區,王健表示,相關政策為各地跨境電商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試錯空間,但各地還需因地制宜為企業發展打造更高質量的配套服務體系,真正讓改革創新成果惠及企業,從而為創新跨境電商模式探索更多經驗,為推動外貿發展挖掘更多潛力。
站在建設十周年的新起點上,張周平認為,跨境電商綜試區下一步應從三方面發力:一是區位借勢。沿邊地區要聚焦陸路通道,以中歐班列銜接中亞市場,規避海運風險;內陸地區要強化空鐵聯運,打造“屬地制造+極速出口”基地。二是產業深耕。各跨境電商綜試區需立足本地特色產業集群優勢,因地制宜推動產業帶與跨境電商深度融合發展。三是規則創新。跨境電商綜試區發展雖已探索出很多成功經驗和做法,但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環節需進一步創新突破,這也是新設立的第八批綜試區改革創新的方向。(記者 洪劍儒)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