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舉辦的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培訓班上,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指出了當前廣播電視節目存在的“三個薄弱環節”,再次強調了“小大正”的自主創新方向,并指出,這是今后廣電節目創作必須始終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見4月9日《北京青年報》
“小大正”是“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簡稱。在2016年,當時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提出了這一廣電節目創作思路。
與“小成本”對應的是大成本、大投入、大制作。追求這幾“大”,近年來成為一些廣電制作方的通病。尤其是幾大一線衛視,無論是舉辦跨年、春節還是元宵晚會,都在比拼誰請的明星多、燒的錢多,節目質量和水平卻不盡如人意,導致明星身價大漲,影響演藝市場的正常秩序。
與“大情懷”對應的是小格局、小情趣、小節操。沉溺于這幾“小”,前些年一些廣電制作方似乎有這樣的偏好——消費明星隱私、消費普通人的悲苦、聚焦兇殺偷盜等題材。尤其是情感類節目,集中火力展現婚外情、不倫戀、畸形戀等,以滿足觀眾獵奇心理來博取收視率。還有些廣電節目打著純紀實、原生態的名義,卻表現帶有個人主義的淺吟低唱、自娛自樂。
與“正能量”對應的是負能量。不加節制地消費明星隱私,展現普通人的情感糾葛、婚戀婚變、愛恨情仇乃至于暴力犯罪等等,是一種負能量。在相關部門的努力下,這種負能量在一定范圍內已被遏制,然而仍有另外的負能量在廣電節目中現身。比如“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后面笑”的婚戀觀、“出名要趁早”的成名觀,再比如宣傳一夜成名的網紅,炒作緋聞將明星越炒越紅等等。其實,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激勵人們向上向善,讓陽光、正氣充滿觀眾的精神世界,才是廣播電視制作機構富有社會責任的體現。
一位網友說得好:廣播電視節目“小大正”,方能“高精尖”。確實,內容的高品質,是任何節目的立身之本、制勝之道。可喜的是,去年以來,國內廣播電視節目題材和形態明顯更為豐富,尤其是電視節目,圍繞詩詞、戲曲、民歌、國學、國寶、家風、朗讀等主流題材,一些電視臺進行了全新視角的探索,掀起了“小大正”的創作風潮。期待在“小大正”的創作與創新方向引領下,能有更多的廣播電視節目產生深刻質變。(何勇海)
原標題:【大眾話題】觀眾需要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節目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