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公園引來游客、綠色農業項目融入鄉村……近年來,踏入發展快車道的西塘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方日報記者 符超軍 實習生 江子晴 攝)
沿著從化鰲頭鎮驅車前往西塘村,沿路盡是五彩斑斕的鮮花和形象各異的稻草人,生動而又美麗,空氣中充盈著花草的清香,仿佛進入了童話世界一般。稻草公園引來游客、民宿正在建起、綠色農業項目融入鄉村……剛剛辦完跨年的稻草節系列活動,踏入發展快車道的西塘村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西塘村位于廣州從化區西部,緊鄰明珠工業園,多見清澈的水塘和位于城之西側,西塘村因此得名。西塘村轄區面積4.2平方公里,共有8個經濟聯社約1200人。昔日的西塘,基層黨組織軟弱散渙、經濟社會發展乏力、治安案件頻發,2012年甚至被確定為重點整治的“問題村”“后進村”。今天的西塘,經過一年多的童話小鎮建設,已經悄然蝶變為文明村、示范村。
從“問題村”到示范村,這條廣州北部的鄉村究竟經歷了什么?近兩周來,記者深入廣州北部的田間地頭、鄉村民宿和農業企業,試圖探析出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西塘村社會治理的實踐路徑。
釋放生態吸引力
定位童話小鎮 吸引“鳳凰”來棲
在西塘村的龜博園里,經過兩年的養殖,老板陳雄昆迎來了第一批收成。“去年龜博園產值將近300萬元,今年是項目的第三年,產出將會更多。”陳雄昆養殖的中華草龜具有食用價值高、養殖難度低等特點,能在鄉村迅速推廣、復制,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陳雄昆早在2015年便來到西塘村,算是投資當地的第一批客商。“有山有水,又有連片的稻田,幾乎沒有污染,特別是還有兩處天然水塘適合草龜生長繁殖。”3年前,對西塘村的第一印象觸動了陳雄昆,并決心投入資金建立龜博園;3年后,鄉村發展的新氣象又讓他堅定追加投資、扎根西塘的信心。
2016年,對接廣州特色小鎮發展戰略,從化區根據西塘村的自然稟賦,重新定位把西塘村打造成為童話小鎮,為這條“問題村”闖出振興發展的新路徑。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表示,西塘童話小鎮規劃突出田園風光、農耕文化、休閑文旅、童話創意為特色,以西塘村為原點,聯動鹿田村及橫坑村,構筑“農研文旅”融合的特色小鎮。
結合東部明珠工業園、中部生活配套區以及西部西塘村空間布局,西塘童話小鎮形成“產城村”資源聯動,打通生態、生活、生產三種形態。“與山區村不同的是,西塘更靠近城市、交通便利,不僅面向珠三角游客,還立足于輻射工業園,具有生活服務、休閑娛樂等功能。這賦予了鄉村更大的生命力。”該負責人分析道。
稻草節是童話小鎮發展中衍生的重要活動。這個原本是當地學校的鄉村美術教學實踐活動逐漸升級成為具有全市乃至珠三角影響力的品牌,兩屆稻草節共吸引客流達數十萬人次,帶動農副產品銷售達500萬元以上。
稻草節品牌的打造和鄉村能級的提升,為西塘承載企業和項目提供更大的空間。據統計,目前,西塘童話小鎮已經吸引了農耕田緣、田緣花舍、龜博園、白云苗圃、大富貴果業、羊城之旅等34家環境友好型企業進駐和一批科技人才落戶,完成投資約1.7億元,年產值達3600萬元。
“童話小鎮建設以來,共實施了61個項目建設,實際投入3000多萬元。”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表示,總體來看,政府的投入不多,但項目進展非常迅速,關鍵在于市場的力量。
據了解,農耕田緣、田緣花舍、龜博園、白云苗圃、大富貴果業的總投入就超過了1億元,龜博園單個企業投資就累計達到6000萬元。“龜博園要擴大規模,不僅是養殖,還要形成科普基地和觀光體驗。”從第一產業延伸到第三產業的陳雄昆信心滿滿。
增強“造血”功能
“企業+農戶” 注入發展新動力
農村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注入產業動能尤為關鍵。
在引進一批綠色企業后,碧桂園集團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萬企幫萬村”也進駐西塘,村委會先后與世界500強企業碧桂園、全國知名動漫企業奧飛娛樂等公司簽訂協議,共同對小鎮進行規劃建設提升,以市場化運營的方式發展童話小鎮,增強“造血功能”。
“在完成產業的初步集聚后,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起企業與農戶的聯系模式,讓企業的資源更深、更廣地融合到鄉村經濟發展中。”西塘村支書陳海濤表示。
農耕田緣累計投資了1500萬元,先后購置生產和冷庫設備,建起溫室大棚。聯合創始人王海寶除了兼副總經理外,還是這個項目的科學帶頭人,他通過種植花卉的經驗探索出無公害蔬菜的種植新方法,并形成了蔬菜網上營銷配送新模式。
“我們是以耕種土地的概念來種植蔬菜,以五無即無農藥、無化肥、無除草劑、無轉基因、無激素來生產有機蔬菜,土地越種越肥。”他告訴記者,通過5年探索,農耕田緣是目前市場上種菜不用任何農藥的企業之一,同時借助互聯網發展會員,以會員制形式銷售菜園產品,從田間直接送到家里。目前共有將近1000名會員,遍布廣深等珠三角城市。
目前,農耕田緣每年為村里增加收入100多萬元,日最高用工達到百余人,平均日用工50人,有效地帶動了當地村民本地務工。與此同時,種植新模式附加值高的特點獲得村民的認同,一些村民開始參與到農耕田緣的合作中。
“今年,我們不僅僅是聘請員工,還要釋放產能,發展農民成為合伙人。”王海寶說,他們拿出100畝土地種植優質無公害水稻,分成若干份通過網上眾籌預售。消費者成稻田的“主人”,周末可以前來體驗耕作,村民在企業的技術指導下負責日常打理,收成后大米將快遞到消費者的家。這種模式下,村民的積極性得以激發,和企業的聯系更加緊密。
友生園林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翠玲被稱為“玫瑰夫人”,這位農民企業家把目光同樣投向了西塘。熟悉農業技術的她曾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了城郊街道西和及周邊農村600多名村民種植花卉,脫貧致富。而今,她希望把成功的經驗復制到西塘村,并以大富貴果業為起點聯系農戶,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龜博園的陳雄昆向記者算了一筆賬:養殖草龜成本低,一般兩年可收成,企業派發龜苗讓農戶養殖,兩年后企業向農戶收購,平均每只草龜農戶可獲利潤30元,如果養殖2000只,平均每年能增加3萬元收入。“這對于企業和農戶而言,一舉兩得。”陳雄昆說。
“企業+農戶”模式,在壯大企業的同時,有效帶動了千家萬戶發展。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表示,適應鄉村發展新要求,推動“企業+農戶”新模式,將有效整合農村資源,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村民收入倍增
黨建引領鄉村走向經濟繁榮
村民陳煥強早年便離開了西塘村,到從化中心城區打工,憑借一手廚藝在酒樓里立住腳跟。去年底的稻草節吸引了來自珠三角的游客,龐大的人流和商流讓他嗅到了商業機會。
“游客這么多,服務也空間很大”。在各類產業項目加快建設的同時,陳煥強回到西塘村,投資了10萬元重新裝修舊房子,辦起了特色農家樂,日子越來越紅火。“以前打工每月工資3000元,現在每月賬面流水5、6萬元,凈收入是以前的兩三倍。”陳煥強告訴記者,業務忙碌時,作為“掌柜”的他還聘用村中富余勞動力作幫工,帶動其他村民分享發展的紅利。
據統計,2015年小鎮啟動建設前,西塘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僅為1萬元,通過兩年的建設和發展,2017年已達1.6萬元(比2015年增長60%),預計小鎮建成后可達2.5萬元(比2015年增長150%)。
在鄉村經濟逐步提升的過程中,黨建的引領作用逐步凸顯。基層黨組織通過帶領村民提高就業技能、拓寬收入渠道、參與項目建設,實現企業、村集體、村民三方共同發展。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表示,為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堅強戰斗堡壘作用,西塘村建立了一支敢想敢干、堅強有力的黨支部,派駐第一書記,任用鄉賢陳海濤為帶頭人,夯實根基。同時推行黨建聯盟,成立臨時黨支部,讓企業黨員、創客黨員參與其中,為鄉村發展“借智”“借腦”。
在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越來越多村民參與到鄉村建設和管理,并通過民主法治議事大廳熱議表決。今年以來,西塘村通過議事大廳議事10次,表決小鎮建設項目、村規民約等16個事項,大大加快了項目進度,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現在西塘村形成了三大增收渠道:首先是入駐企業每年約為鄉村帶來218萬元租金收入以及超過20萬元的村集體收入,帶動500人在家門口就業;其次是村里成立股份公司,與企業達成合作,村民獲得分紅。此外,通過農產品銷售及開辦農家樂、民宿,村民又有了經營性收入。
“讓每一位村民享受到鄉村發展的紅利,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和受益者。”在從化區有關負責人看來,鄉村振興涵蓋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大方面,而這五大方面也恰恰是當前農村振興亟須彌補的短板。通過一系列的經濟措施,西塘村已經初步擺脫貧困,為農村社會治理奠定了物質基礎。下一步,西塘村將在五大方面協同發展,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努力前進。(朱偉良)
原標題:產業驅動:“問題村”蝶變背后的動力源
轉自: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