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白一驄對流量“小鮮肉”的演技都持懷疑態度,“流量和質量并不是可以并行談論的問題,既有流量又演技高超的演員,太少。”
一部以冷門題材“家族遺傳病”為背景的劇集——《假如沒有遇見你》,意外的憑借著豆瓣評分8.1的高分,成為了5月初的口碑黑馬。但與高口碑形成反差的,則是關注度一直不溫不火,豆瓣上僅有1720人為其打分。
不過,這部劇的主要出品方靈河文化,對人氣不足的情況,態度卻頗為淡然。這家由“中國十大青年電視劇制片人”白一驄創立的公司,似乎繼承了其掌舵者的特立獨行,處處顯露出一些與眾不同的特質。不僅在BAT三方注資下維持著巧妙的平衡和獨立,甚至還自己動手搭建了一套內部閉環系統。
5月中旬的北京,儼然已經是夏天的景象。《證券日報》記者在位于環鐵藝術城的靈河文化辦公樓里,第一次見到了白一驄。雖然對他“一天只睡4、5個小時”的作風早有耳聞,但他神色間竟沒有一絲疲憊。
在經歷了網劇行業井噴式發展后,作為最初的“入局者”,白一驄已然成為吸引資本的金字招牌。排隊等著跟他合作的,除了“優愛騰”三大視頻平臺,還有慈文、歡瑞等一線影視公司。而他創立的靈河文化,具備“三不”特質:不對賭、不站隊、不差錢。
白一驄,在網劇時代,成為市場的絕對寵兒。
“集體意識”
初見面還未落座,白一驄就要先趕去確認美術團隊的特效效果。“最近幾年基本都在工作,也沒有什么空閑時間了”。
畢竟,從2018年優愛酷公布的片單來看,靈河文化已經被看作是參與平臺自制劇合作最多的影視公司。項目中涵蓋了《沙海》、《黃金瞳》、《大主宰》、《爵跡臨界天下》、《暗黑者3》等備受期待的劇集。
公司方面對此倒也十分自信,“若靈河的編劇和導演集體開溜,那天將成為中國影視行業的官方假日”。
而靈河的成功與白一驄脫不開干系,如今來看,選擇在2016年創立靈河文化,應該是其職業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事件。
白一驄入行時,還是傳統電視人的天下。2013年,他首次在網劇行業嶄露頭角,彼時接掌騰訊視頻的孫忠懷和慈文傳媒CEO馬中駿決定制作網劇《暗黑者》,白一驄以編劇身份參與了這部試水之作。此后,一發不可收拾。
2015年,白一驄擔任編劇的《盜墓筆記》,全劇點播破27億,為愛奇藝帶來了500萬新增會員;2016年,他作為制片人的《老九門》,成為國內首部播放量破百億的網劇。
一路走來,白一驄收獲的標簽不僅有“天才”、“網劇一哥”這樣的贊美,還有“不甘寂寞、愛折騰”,他不愿被束縛的性子,已廣為人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自由慣了”。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在自主創業后,如今帶領著整個靈河文化前行。言語間,白一驄并沒有對當下“連軸轉”的狀態產生任何抱怨,甚至還有些樂在其中。大概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在與“價值觀比較接近的伙伴,一起做喜歡的事”,樂此不疲。
獨立創業的決定,最初由馬中駿提出,而白一驄自己也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項目做多了,就對公司系統有了意識,需要讓自己的團隊有集體的感覺。”
在靈河文化,外來者很容易感受到獨特的文化氛圍。除了在辦公室配有臺球桌和跑步機外,兩層樓之間還開辟了專門的滑梯,細節處的設計頗有些孩子氣的天真與靈動。
“3年-5年內不考慮上市”
事實上,白一驄自身隨性、不愿被束縛的性格,也完完整整的復制到了靈河文化的發展路徑中,其一再重申的“不愿被資本所綁架”的立場,使得靈河背后同時出現了BAT三家公司注資的身影,堪稱業界一大“奇觀”。
在三巨頭間“不站隊”的做法,似乎反而讓靈河既安全又保有靈活性。
“其實平臺的心態跟投資者不太一樣,它們更多地是希望我們在內容上持續地輸出跟供給。”白一驄對這點看的十分透徹,“優秀的內容是具有穿透力的,你手里只要有了好內容,為什么害怕呢?我拿誰的錢跟賣給誰劇都沒有關系。”
直到今天,白一驄依然堅定,“靈河任何融資的前提是不對賭、不承諾業績、不承諾上市,這是絕對的底線”。
在他看來,通過這樣的條件篩選,大量尋求投機的投資者自然就被過濾掉了。“我要確保我和我的團隊處于絕對控制狀態,不會因為融資而丟掉決策權。”
“很多事情上市了就沒法做了,上市后你只會關心追求利潤,是不會做不掙錢的事情的,但是有些事情即便不掙錢也是要做的,不然走不到下一步。”白一驄對此很是堅持,“我們對于上市這件事情,一直是說在3年到5年之內不會考慮。”
沒有業績壓力,也不會出于這種壓力去做不得已的事,這樣的原則聽上去已經有些過于理想化,但在白一驄和他的團隊看來,不妥協,已經是一而貫之的選擇。
但鑒于靈河文化本身對資本并不熱衷,外界對靈河的估值,還停留在2017年初阿里系入股時所推算出的10億元,放到今天來看,白一驄直言,這個估值“太低了”,在他看來,“現在應該到了40億元左右”。
他表示,靈河的的業務模式決定了公司其實不太缺錢,因此沒必要在這個階段去融資,之前讓BAT進來,也不是因為缺錢。
“價格和數字上我們不太計較,但是業務相關的東西,一定會有要求”,白一驄透露,目前正在醞釀新一輪的融資,但金額也比較少,主要還是為了消除外界的誤解。“大家會覺得你之前的估值這么低,是不是公司發展的不好,所以我們想打破這種猜疑,做一個標價,同時希望對新的業務板塊進行補充,得到更多的支持。”
“流量、口碑很難兼顧”
在業界看來,與正午陽光、唐人影視等充滿了公司風格化的項目不同,白一驄參與的項目,在類型和風格上差異化極大,鮮少有固定的畫風,不是第一眼就能蓋章定論的。
對于這種評價,白一驄倒也沒有什么異議,“靈河本身就是一個偏平臺化的公司,因此不會固化在某一種類型上”,加之“目前靈河在項目、資金方面都比較充沛,大家在生存上不會有太多危機,因此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做內容上”。
在這種情況下,他并不想預判市場的熱點走向,“你永遠不可能拿一個題材的優劣去談一個個案,再差的題材都會出現非常好的個案,而再好的題材也會有非常差的個案。”
在白一驄看來,靈河的下一步,不是追逐熱點,而是完善和補充自己的題材板塊。“比如在青春題材方面,其實我們沒有太好的作品,靈河希望通過不斷的優化,豐富產品類型”。
而雖然受到了各方資本的青睞,但白一驄所經手的劇集,也曾受到過不少觀眾的質疑。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白一驄似乎是一個發揮不那么穩定的人,作品中雖然有豆瓣評分8分以上的《暗黑者》、《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但也有不少徘徊在4分上下。
非常有意思的是,其中,曾被大量網友怒批的《盜墓筆記》,彼時為愛奇藝拉來了500萬的付費會員;評分僅3.4分的《大話西游之愛你一萬年》,曾連續多日占據網劇總播放量第一的位置。
現實就是,商業上的成功與口碑上的成功,似乎變為了一個“魚與熊掌”的命題。
對此,白一驄倒是并沒有回避,“很難兼顧”,他向記者坦言,“綜合以往的數據來看,熱播劇的豆瓣評分基本維持在5分-6分,如果一個劇在豆瓣開分達到了7分或8分,我們認為它在商業上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原因就在于,“當你做一樣東西被大眾接受時,可能就難以滿足高端人群的口味,反之亦然。”白一驄解釋道,“雖然我們的目標一直是追求高口碑和高流量,但實現二者兼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以《假如沒有遇見你》為例,拍這部劇的初衷,可能就源于白一驄對故事本身的觸動。“應該算是一個公益項目,這種題材確實很難賣,基本不會掙到錢”,而正是因為售價低、預算少、拍攝周期長,所以只能挑沒火起來的演員出演。
但這在白一驄看來,反而成為了保障影片質量的一大因素。畢竟在沒有流量及熱度的前提下,劇組對演員自身的演技要求更為嚴格,“啟用新人不代表演技差,反而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去幫他練習和調整。”
一直以來,白一驄對流量“小鮮肉”的演技都持懷疑態度,“流量和質量并不是可以并行談論的問題,既有流量又演技高超的演員,太少。”
而這,也同樣回歸到影片在商業與口碑上的抉擇。
“市場其實不會給我們太多的準備機會,做口碑還是做商業,其實還是跟每個戲的定位和訴求相關。”白一驄坦言,“但從大部分平臺來說,可能不會愿意花幾億元僅僅換回一個口碑,最終要的還是流量和商業火爆點”。
“無規矩不成方圓”
在業界看來,白一驄擁有著對影視行業飽滿的熱情和天賦,所以對每個風向都有著敏感的嗅覺。
1996年,考進中戲導演系的白一驄,在一眾同齡人里已經是佼佼者的姿態。從最初的導演,轉為編劇,后來又做了制片人,一路的順風順水,事實上也伴隨著無數艱難的時光。
初入此行,白一驄感受到的只是壓抑,“作為一個心高氣傲的導演系的學生,你在片場永遠是個小助理的角色,沒有位置感、不被尊重,很痛苦”,現在回想起來,白一驄倒是頗為云淡風輕,“沒辦法,那個時期沒有機會當導演,你也不可能有施展才華的地方”。
后來為了維持生計,就去做了“唯一不用成本的事兒”——寫劇本。解決了生存問題,白一驄才慢慢的有了“要搞一點事情”的想法。
“我覺得唯一的創作快樂就是上學那會兒拍短片,很純粹,沒有別的復雜的東西在里面,后來工作的時候每天面對很多問題,我就想這么差的一個創作環境怎么能改變呢,是不是做制片人會好一些,所以就轉成做制片”,根據白一驄的表述,他的想法一直很簡單,就是自己能做的開心,“做的爽”。
哪怕是在入行二十余年后,白一驄仍然認為,影視行業不存在入門門檻一說,“滿大街都是導演,誰都能當制片人,只是真正能做出成果的,太少。”
顯然,這也是他最看不慣也最想改變的行業痛點。
無規矩不成方圓,“有時候覺得影視行業的基礎系統還不趕上一個網吧和臺球廳”,白一驄說,“你去網吧上網都有一套管理系統,在哪上機、怎么充值、怎么結賬都很明確,而影視行業任何標準和規則都沒有。”
“顯而易見的是,我們與美劇之間有差距,但這種差距不僅是內容上的,而是體系上的”,在白一驄看來,無論是英國、美國,還是韓國、日本,影視體系都相對完整,且專業度較高。相比之下,“國內絕大多數影視公司都屬于外包型的松散結構,做一部戲雇傭一次團隊,戲拍完了就解散,最后什么經驗和成果都沒留下”。
而在整個行業沒有提供規范化流程的大背景下,白一驄想做的,是自己去搭建基礎系統,進而往影視工業化邁進。“能不能做成不知道,但是我們想做”,白一驄頗為坦然。
“我們這幾年更多的心思是放在做整個的產業結構閉環上,換句話說不是做一個影視公司,而是成為一個平臺型公司,希望所有的崗位團隊是固化的,在此前提下不斷優化流程,進而影響到整個行業。”
具體來看,目前靈河文化的主創部門已經實現了閉環,包括二十余位導演、9個編劇工作室旗下的一百余位編劇、及多個制作和美術團隊。
白一驄目標很明確,“我們有一個說法,就是不要讓人懷才不遇,同時也要讓‘不遇’的人知道自己懷的不是‘才’,只要你有才就一定能做出好的事情。”
這種頗為純粹的堅持帶著一點孩子氣,白一驄笑著跟記者添了一句“這是一個偏理想化的狀態,可能也就是我們愿意玩玩兒”。
采訪之初,記者曾拿到一份靈河文化的企業推廣文案,其中有一段話令人莞爾:靈河文化是一家網絡視頻內容發展史上無法繞開的影視公司,倘若千年后有人翻閱中國影視史,就會看到塵封在遙遠歲月里那一部部古老卻一次次改變了視頻內容發展的作品。
這份自信和幽默,與白一驄的個性如出一轍。而這,大概也是其踏入影視業這一路走來,從未變過的初心。(陳煒)
原標題:靈河文化白一驄:不對賭 不站隊 不差錢
轉自: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