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戲如何更好地表達時代精神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5-28





      所謂新編戲,就是以現代的視角,用藝術的形式生動演繹故事,表達一種適應時代要求的精神。如果說傳統戲是對歷史的回望,那么新編戲則是對歷史的續寫。如何在傳統戲與新編戲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共存,使新編戲也能成為代代流傳的經典之作?這是當下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中華傳統戲劇藝術所折射的理想中,中國精神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是戲劇中一以貫穿的紐帶,還原了當時的藝術全景和語境,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其中,士大夫精神經歷了秦漢時期的“士志于道”、魏晉時期的“率性自由”、唐宋時期的“圣賢氣象”和明清時期的“經世抱負”等階段,依然生生不息、代代傳承。例如近年來新創了多部以于成龍為原型的藝術作品,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于成龍》、京劇《廉吏于成龍》、晉劇《布衣于成龍》等等,以不同的題材和方式,表達了同樣的時代精神,引起共鳴,影響廣泛。


      以晉劇《布衣于成龍》為例,該劇采用了傳統戲曲手法、意象化的藝術表達形式,演繹了于成龍憂國憂民、鞠躬盡瘁的士大夫精神,弘揚了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傳統戲雖然要基于一定的史實,但是新編傳統戲不能拘泥于史料和以往的表達方式,要尋找適合當前時代觀眾的表演形式。戲曲界有“不像不是戲,太像不是藝”的說法;古希臘藝術美學中也有“分寸說”,反映在新編戲上就是要恰到好處。在二度創作中,晉劇《布衣于成龍》既遵循了戲曲意境的含蓄之美,又能清楚地向觀眾傳達信息。如劇中于成龍跑步走路、跋山涉水、登高下坡、騎毛驢、擋馬阻剿、上山跪走等動作,都是通過形體傳神來刻畫的,每招每式都是意象化的表達。沒有真實的山水和毛驢,單單通過演員新的演繹就能調動觀眾感官,使觀眾產生聯想。從表演中讓觀眾感受到于成龍骨子里那種敢于擔當、憂國憂民的情懷,面對面體會歷史,與人物對話。因此,新編戲要設身處地站在觀眾的角度尋求合適的表達方式,從而讓觀眾更好地理解戲曲所含的時代精神。晉劇《布衣于成龍》把于成龍放進時代的大背景中刻畫,藝術的呈現構思獨特,生動感人。探尋人性的閃光點、探尋精神的富足點,人物活靈活現,有深度有溫度。符合現代觀眾的精神需求和價值取向,能與之產生共鳴。


      如果說新編歷史劇能秉持傳統,贏得市場。那么,新編現代戲在沒有髯口功、翎子功、帽翅功、靴子功、刀槍把子功以及變臉等絕活的技術表現下,以什么樣的藝術呈現與觀眾產生共鳴、充分表達時代精神?記得上世紀90年代,某地農村演出新編戲,但觀眾不買賬,從第一場到尾聲一直叫倒好,戲演完也不走,要求看名角的經典戲,沒辦法,已休息的名角起床化裝穿戲服,凌晨兩點開戲,到散戲天已泛白。究其原因,是劇目與受眾精神需求的脫軌。又如當下的繁星戲劇村現象,編導演、演出場地一條龍運作,小制作大市場,《那次奮不顧身的愛情》《那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夜一生》等小劇場經典話劇,年演出量與年觀眾人次都很高,說明其在長時間的摸索中,創作的很多劇目能滿足受眾的需求。這兩個例子,說明了無論任何時期,不同層次的觀眾群體有著不同的品位,不同地域的觀眾群體也有不同的審美。所以,一出戲要想既叫好又叫座,流傳經久,需要以人為本,從心出發,與時代共鳴,接受觀眾、時間和市場的檢驗。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戲曲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各地新編現代戲創作升溫。一大批藝術性、思想性和時代性俱佳的精品劇目如豫劇《焦裕祿》、上黨梆子《太行娘親》等深受觀眾喜愛。但也有個別新編現代戲存在話劇加唱、敘事式、紀錄片式等問題。還有一些劇目演出放伴奏帶,無實體樂隊伴奏,這些做法違背了戲曲作為傳統綜合藝術的完美呈現。新編戲應以戲曲美學的視角,秉持傳統戲曲藝術的基因,用藝術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一種精神與信念。如此,才能自然而然,相得益彰。(高紅花)


      原標題:新編戲如何更好地表達時代精神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生死不離,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生死不離,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