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類綜藝如何延續熱度?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5-28





      最近,大型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二季回歸,再次引發收視熱潮。據媒體報道稱,觀眾口碑和評價超越預期,豆瓣一度給出9.3分的好評,甚至比第一季8.6分還高出不少。這一效應再次引燃業內外人士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熱度能否持續的熱議。


      近兩年,文化類綜藝節目再度興起并呈現蓬勃發展勢頭,從《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到《朗讀者》《經典詠流傳》,再到《國家寶藏》和《非凡匠心》,均不同程度獲得觀眾追捧。今年以來,不僅《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等一批品牌節目相繼推出新季,一批新的節目也陸續上線,從《信中國》《小鎮故事》到《同一堂課》《百心百匠》,其創意和形式,都有令人耳目一新之處。


      與此同時,節目之外帶動的一些熱點也頗引人注目。


      比如節目本身帶動了更多觀眾對于我國非遺傳承、古典文化、文博歷史以及傳統禮儀等的關注和喜愛,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從不同角度對公眾進行了較為有效的中國傳統歷史文化之普及性教育。


      再比如有調查顯示,不少有特色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居然吸引了不少90后的年輕觀眾。此前有媒體對《見字如面》《朗讀者》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調查發現,其受眾群體以85前和95后最多,尤其是95后觀眾,占比超過三成。另據央視調查稱,《國家寶藏》觀眾主體構成中,集中度最高的是20歲到25歲年齡段人群,位居第二的是15歲到20歲人群,“年輕觀眾持續在網絡平臺刷屏、點贊及分享”。


      這些無疑為令人欣喜之處。不過,還應看到,文化類綜藝類節目火熱背后尚存在一些明顯“短板”。比如不少節目存在跟風之嫌,內容雷同,創意相似,引發觀眾審美疲勞。還有一些節目初期精彩,但后勁不足;亦或首季引人,但后季平平。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就在《朗讀者》第二季播出前不久,《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也曾強勢推出,然而觀眾反響并不熱烈,口碑也明顯遠不及前兩季。這些都是值得業內人士警醒之處。


      在探尋癥結之前,首先要看到的是如今人們所面臨的全新傳播環境。不僅信息資源極大豐富,甚至一定程度呈現出“信息爆炸態勢”;而公眾的接收渠道也早已實現“全天候和全方位”:從手機、電腦到樓宇電視,從公交視頻到戶外媒體,從各種移動互聯平臺的24小時滾動播出,到可容納海量視頻的網絡大數據庫,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選擇接收自己喜歡的信息。


      在如此全息的傳播環境之中,作為接收和接受主體的受眾,也在發生著顯著變化。海量信息資源令他們無所適從的同時,也讓他們的注意力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挑剔和審慎。劣質的節目“難入法眼”,好的節目無法堅持優勢,也隨時可能被“打入冷宮”。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今天的觀眾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變得更加“喜新厭舊”。需要進一步補充說明的是,這種“喜新厭舊”所付出的成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低,甚至接近于零。這或許才是每一位傳播者應正視的“革命性”變化。


      從傳播環境到受眾群的革命性變化,決定了傳播者提供的內容必須首先適應和契合這種變化,否則就可能隨時被無情地“拋棄”。而就文化類綜藝節目而言,竊以為,只有那些真正從觀眾心理的本真需求出發,不斷觸碰和回應其內在精神需求與文化渴望,并且能夠持續與觀眾建立心靈溝通與對話的內容,才可能獲得較為長久的發展。


      從這個角度而言,《朗讀者》第二季和《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恰可以互相印證,作為不同的參照,給更多的文化類綜藝節目以啟示,這種啟示具有某種風向標意義。那就是,再豐厚的文化底蘊,也呼喚更接地氣的內容,更廣泛的嘉賓,更多元的表達和更有新意的形式。


      而作為主創者,可能更需要始終保持一種敬畏和謙卑的姿態。新節目的研發要精益求精,已建立的品牌,更要持續創新。否則很有可能陷入曲高和寡與孤芳自賞的困境,那只能是自娛自樂,很難獲得持久的關注度和生命力。(王瑜)


      原標題:文化類綜藝如何延續熱度?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文化評析:科技類綜藝節目需要正確的打開方式

      央視推出《解碼科技史》,從人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小故事出發,“邊聊邊玩邊看”,重新解讀科學史內容,“讓躺在教科書中的歷史活起來”;山東衛視出品《奇跡時刻》,首次將魔術與科學進行深度融合,每期節目請3組一線魔術師表演...
      2018-04-03
    • 網絡綜藝如何困中求變?快餐娛樂引發惡性循環

      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每一天都在為“互聯網+”的新業態添磚加瓦。我們一度以為,電影、電視劇、書本、音樂……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從大銀幕、電視屏幕進入移動終端,不過是傳播介質的轉移。但如今,文化市場上每天都在發生的變...
      2018-04-12
    • 綜藝節目增加知識性,才能更好回應觀眾的專業期待

      當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以明星導師為最大看點,他們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屢屢引發熱議。在好幾檔節目中,一些導師不專業、“和稀泥”的態度激起了觀眾的強烈不滿,另一些導師則因為專業的講解、認真嚴肅的評審態度而“圈粉”無數。
      2018-04-16
    • 新綜藝時代熒屏綜藝現危機 “網綜”顯超強戰斗力

      從去年的《中國有嘻哈》開始,熱門綜藝開始慢慢打上了“網生代”的標簽,伴隨著《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和《偶像練習生》等網綜先后成為輿論熱點,“freestyle”“C位出道”“pick me”等熱詞廣泛傳播。
      2018-04-28

    熱點視頻

    生死不離,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生死不離,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