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兒童電影屢遭詬病的背后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5-31





      國產兒童電影要提升質量,需要中國電影在整體上達到足夠成熟的工業水平和制作經驗,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和等待。


      數據顯示,2012年~2016年,中國兒童電影票房收入逐年增加。而從近幾年暑期檔和“六一”檔看,幾部國產動畫系列電影卻頻頻被詬病:內容幼稚、粗糙且同質化。為何適合孩子看的電影越來越少?好看的中國兒童電影都去哪了?(見5月28日《工人日報》)


      “六一”兒童節期間的電影檔期,最受關注的是日本《哆啦A夢》系列新作,這引起不少家長吐槽:“國產電影發展迅猛,為何優秀的國產動漫卻少得可憐?”


      從上世紀50年代的《神筆馬良》、60年代的《大鬧天空》、70年代的《哪吒鬧海》,到80年代的《天書奇談》,各個年代的人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國產動畫片的記憶。那么,現在,中國動畫片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不久前離世的日本動畫導演高畑勛曾造訪上海美術片電影制片廠,發現這個曾用《小蝌蚪找媽媽》打動了一代日本動畫電影人的公司如今更關心“計件工作制”,于是認為這趟旅程“令人失望”。


      以美影廠的衰落為代表的國產動畫片的式微,真正值得探尋的原因是電影體制轉軌后,國產動畫片成長的生態和土壤并不盡如人意。


      原創動畫投入大、費時多、工期長,對于藝術性的要求又高于其他類型影片。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美術片的生產、銷售、發行包括獎項評選,大多都并非以逐利為目的。但是,市場化運營后,人才外流、資金斷流以及在迪士尼與日本動漫的沖擊之下,中國動畫片的一蹶不振,似乎成了中國動畫片難以擺脫的命運。


      近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迎來歷史性的機遇。然而,大量國產動畫片頻遭批評。其實,這也體現出了國產動畫舉步維艱的現狀——在各類型影片中,動畫片對電影工業化程度的要求是最高的,而我們目前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


      動畫片從策劃到最后可以被大人小孩無差別接受,其涵蓋的觀眾范圍比任何類型都要廣闊。在觀眾已經看慣了國外動畫大片的當下,既要滿足觀影時的畫風習慣,又要有民族特色和創新,還要在故事呈現上體現向上的價值觀及完整的邏輯關系,如果沒有好萊塢那種“雄霸天下”的財力和海量人才,以及寬松的創作氛圍,讓我們的動畫片實現“以小搏大”,非常難。


      媒體學者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童年是文藝復興的偉大發明,而非天然存在的。”也就是說,只有在社會物質條件富足,文明水平可以培育成年和兒童的區別后,童年這個概念才被建構了出來。從他的角度延伸開去,其實,國產兒童電影的困局也就不那么難以理解了——國產兒童電影要提升質量,需要中國電影在整體上已經達到足夠成熟的工業水平和制作經驗,需要我們更多的耐心和等待,用不斷的積累等待新生。(子楊)


      原標題:國產兒童電影屢遭詬病的背后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內容頻頻被詬病 好看的國產兒童電影去哪了?

      “六一”兒童節將至,帶孩子看電影慶祝節日是不少家長選擇之一。80后北京市民孫先生是一個5歲男孩的爸爸,他發現,“現在不論電視還是影院,除了熊出沒、豬豬俠之類動畫片,好像沒有別的可給孩子看了。”
      2018-05-28
    • 那些突破常規的成功電影背后的“大導演定律”

      那些突破常規的成功電影背后的“大導演定律”

      在影壇有那么幾個名字,每次出現都會引起大眾的關注。雖然他們并非沒有過“失手”,但每次有新作問世,人們仍然趨之若鶩。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大導演”。大導演的號召力究竟從何而來?
      2018-04-19
    • 國產精品電視劇如何突破圈層 贏得更多關注?

      中國是世界上電視劇產量最多的國家,但以往大量品質不高的產品進入市場,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然而過去一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國產電視劇創作生產的數量有所下降,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精品劇的出現,那些創作質量相對平平的作品...
      2018-04-13

    熱點視頻

    生死不離,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生死不離,生生不息——汶川,十年!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