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井噴,是2018年以來國產電視劇創作最突出的特征。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有超過20部現實題材劇上星播出,第二季度也延續這一勢頭。鑒于2017年立項的現實題材劇占比高達59%,可以預見,反映人們當下生活的劇集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霸屏”。
自己熟悉的人、事、物入鏡,觀眾當然樂見。可以說,今年播出的劇集在類型創新、制作以及演員演技等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與去年上半年 《雞毛飛上天》《人民的名義》等好劇接連掀起口碑和話題熱度的景象相比,今年的現實題材劇略顯“寡淡”,觀眾普遍反映“不夠好看”。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指出:“電視劇說到底是編劇的藝術,演員表演再自然舒服,也無法克服情節邏輯的缺陷對真實感造成的硬傷。”劇本“不夠真”或是一大問題。具體來說,“不夠真”體現為一個個 “邏輯黑洞”:劇中人“智商不在線”,劇情轉折生硬,角色人格前后不一致等。
每個“匪夷所思”背后,都是為直達情節目的而疏于思考
“邏輯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有編劇直言:“圖省事兒。想推動情節,形成戲劇化效果,但又不愿意或者沒時間織一張邏輯周密的網。所以,直來直去,生硬得很。”
分析幾部電視劇里的“邏輯黑洞”,不難發現,每一個“匪夷所思”背后,都是思考的漏洞。
比如某部緝毒題材劇,女主角莫名收到一份藏有冰毒的快遞,無辜的她大可坦坦蕩蕩協助警方調查,以正常法律途徑為自己洗清嫌疑。但劇本不僅安排她跳警車、上高鐵,一路逃亡,還讓追蹤的警察跋涉千里而不可得。再看男主角這條線,老謀深算的毒梟一再被拙劣的謊言蒙騙,而行事向來穩當的臥底,默許自己從未受過專業訓練且懷有身孕的妻子孤身一人跟蹤毒販。至于手機無密碼、機密文件不設防、高科技制毒工場無探頭等等漏洞,在劇中俯拾皆是。
聚焦另一部熱播時尚劇,雖然整部劇勵志向上,但是在前幾集進入時,同樣也存在急于解決人物設定而忽略過程推進的邏輯等問題。
男主角在高速路上超車,被警車追出了幾公里。一路上他多的是機會開口要求女主角“頂包”,偏偏全程緘默,直到停車后當著警察的面向女主角說出“請求”,由此“觸犯當地法律”。這些經不起推敲的細節、非比尋常的行事邏輯,都是為了此后一連串人物交集、性格展現、情節發展而“服務”的。
透過這些背離常識或常情的情節,一種“為編而編”的直通車式寫作手法浮現——編劇為劇本擬好了幾個戲劇高潮,哪里轉折、哪里沖突,然后把人物硬拉進去,讓他們交鋒。故事生編硬造,人物自然很掙扎,因為所有的行為邏輯都是被預設,而非遵從人物本心的。
只寫“自己相信的”,只寫“自己身臨其境想人所想的”
是什么造成了劇情橫沖直撞、罔顧邏輯?業內人士分析,一些編劇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筆下的人物,并沒有持續豐富自己對世界的探索。
中國電視劇年產1.4萬集,許多職業編劇每年能寫兩部戲。如此快餐式創作,一旦生活實踐填不滿劇本空白,編劇只能調用套路、標簽、功能性人物和空心化寫作。
來看一部商戰劇,即便不是金融圈內人,觀眾也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套路和臉譜。男主角頗有天賦,所以他在公共場所可以大聲點評陌生人的衣著細節,被評者非但不惱,還表現出對他觀察力、判斷力的欣賞。男主角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勁頭,所以他遇上的客戶必是蠻不講理的麻煩制造者,要么往他腦袋上扣碗面條,要么胡謅一個無厘頭的任務,耍得他在城內團團轉一整天。而涉及到家族企業內部爭斗,纏綿病榻的父親、同父異母的姐弟、利欲熏心的繼母、游戲人間的“二世祖”,所有標簽一應俱全。
打量該劇,金融投資是時髦話題,內里情節都是玩濫的套路。依賴于“話題+套路”,再拉扯幾個標簽式人物,如此劇情難怪會被人在彈幕上質疑:“編劇,你自己信嗎?”
劇本要與常識、常情嚴絲合縫,有一條編劇原則值得重申——只寫 “自己相信的”。而要做到這一點,著名編劇劉和平的創作方法值得廣而告之。“你無法預設人物的狀態。”在他看來,每個劇中人都有其完整的性格和行為邏輯,需要編劇設身處地為自己筆下的角色著想,而非籠統地按大綱既定的路線圖一路飛奔,更不能躺在套路里敷衍了事。他的理念是:“戲是找出來的,得自己身臨其境地找,想劇中人所想。(王彥)
原標題:“為編而編”脫離生活經驗,時下一些劇本“情節缺乏邏輯性”成為部分現實題材影視劇的硬傷 電視劇為何屢屢掉進“邏輯黑洞”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