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年來,電視劇注水現象日益增多,一些電視劇為了拉長劇集,生硬地加戲,一個用20集就能講完的故事,非要用50集甚至80集來完成,制片方和播出方賺得盆滿缽滿,受煎熬的卻是觀眾。注水正逐漸成為行業潛規則。這不是一個市場行為,而是一種行業病態。
這種病態是多方合謀的結果。電視臺認“流量演員”,少數藝人片酬激增,制作成本增大。面對以集數定價格的買方電視臺,電視劇制作方通過拉長集數,實現利益最大化;作為依靠廣告收回成本的買方電視臺來說,劇集越長,植入廣告的空間越多。拉長劇集成了制作方、播出方以及藝人各自撈錢的“黃金套路”。20集的劇拉到80集,累計收視率上來了,廣告多了,集數多了,片酬多了,皆大歡喜。只是,這當中就是沒有觀眾的權利和利益。
文學創作也好,影視劇創作也罷,首先要解決的是“為了誰”的問題。影視劇創作不是演、制、播三方自娛自樂的游戲,而是基于公眾精神需求和大眾審美需要的一種藝術創作。它必須充分考慮到觀眾感受、社會效果,創作人們喜聞樂見的精品。急功近利,粗制濫造,靠抻長集數牟利,生產一堆又臭又長的“裹腳布”,不僅是對文藝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社會精神生活的傷害。
影視劇應根據表現需要、適應觀眾審美需求,當長則長、當短則短。要達到這一目標,關鍵是健全監管機制,一方面讓精短好的影視劇有更多展示機會;另一方面嚴格控制超過40集的長篇劇,倒逼“注水劇”瘦身。
回望昔日那些經典作品,我們會意識到,真正的好劇不在“小鮮肉”的顏值,不在各種注水、拉長的套路,而在思想表達、情節設置、拍攝制作等足夠用心,對觀眾足夠真誠。更令人關注的是,目前傳播平臺日益多樣,渠道日漸豐富,觀眾是否還有耐心坐在電視機前看這些比注水肉更惱人的注水劇?這個問題,是電視劇出品方、播出方必須認真考慮的了。(摘自6月13日《光明日報》02版《健全監管機制,倒逼“注水劇”瘦身》,作者:李思輝)
原標題:影視劇防“水”關鍵要健全監管機制
轉自:法制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