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觀標簽”矮化了文藝作品內在價值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8-10





      最近,“三觀”成了網絡短評和彈幕里很流行的一個詞。在豆瓣、b站等網站瀏覽文藝作品條目,你會發現,原來包法利夫人是愛慕虛榮的白富美;《紅與黑》描寫了一個鳳凰男的故事;《紅樓夢》中的晴雯不是反抗者形象,而是“作女”的典型代表……


      如果這只局限于互聯網次級文化當中,倒也無傷大雅;問題是,三觀正不正,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用戶當成評價文藝作品的重要標準,上述這些經典作品都未能幸免如此“審查”。


      在互聯網加持下的快銷時代,很多人似乎沒有太多耐心品讀經典,細細體會作者與批評家們的千錘百煉。于是,熱熱鬧鬧的彈幕、快節奏的觀點反饋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標簽化的“三觀式評價法”的盛行。似乎掌握了這個“法門”,世界一下子從復雜、多元,簡化成了好與壞、是與非。


      不可否認,有些“三觀評判”是社會生活中主流認同的價值取向,但并不適合作為文學批評的唯一標準,因為它很容易讓觀眾、讀者受到標簽的引導,在欣賞、判斷文藝作品時有了預設立場,戴上有色眼鏡。依賴標簽評判文藝作品,在“三觀”上尋找大眾認同,事實上是放棄了獨立思考的機會,丟掉了和作者進行心靈交流的樂趣。


      而且,多數情況下,當人們用簡單的“三觀”審視文藝作品時,評論者是在用現代人的思維與標準衡量古人,完全無視歷史背景與時代發展進程,結論自然而然地可能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淖。譬如包法利夫人,作者福樓拜透過該角色描寫了一幕時代悲劇,深刻揭露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根源,這樣立體、深刻的角色,絕不是“愛慕虛榮白富美”的標簽所能容納。


      這種碎片化、去中心化傳播模式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作者的創作專注力。現在的網絡文學界盛行一種做法:很多作者干脆在文章前注明主角的標簽屬性,并聲明“本文三觀絕對正”。一方面,作者主動放棄了對文章思想性的探索,難以創作出高水準的作品;另一方面,標簽化的文藝批評,也很難對文學實踐本身產生積極的影響。


      由此看來,標簽化的文藝批評只會矮化文藝作品的內在價值,將世界扁平化、簡單化。而真實的世界,絕不只是這個樣子。(楊侖)


      原標題:“三觀標簽”矮化了文藝作品內在價值


      轉自:科技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