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程、覃雪梅斗風沙、育樹苗、獻青春,用 《最美的青春》在塞罕壩上創造林海奇跡;張利軍、馬朝陽、陸若文、向晴等年輕人奔赴 “三線”,為實現 “原子彈裝進導彈里打出去”的理想置生死于度外,《那些年,我們正年輕》!近期,這些熒屏中的平凡故事讓人感動。
曾幾何時,電視劇中細膩溫暖的生活之流在小胡同、大雜院、筒子樓、單元房間涓涓淌過,滋潤著觀眾的心靈。 “張大民”家穿房而過的大樹、 《空鏡子》里胡同姐妹的情感糾葛、 《我愛我家》中三代同堂的柴米油鹽……那些熒屏小人物與他們的生活總讓人念念不忘。
然而,近來依然有一些 “爆款”電視劇充斥著廟堂宮闈爭斗,小人物的生活不見了蹤影。 《延禧攻略》與 《如懿傳》,你方唱罷我登場,將正反派設定對換,講述的都是乾隆后宮的故事;電視劇 《天盛長歌》走的是 《瑯琊榜》古裝唯美路線,講述王朝中王子們的權謀斗爭;就連玄幻仙俠劇 《香蜜沉沉燼如霜》,主人公也是天帝的兒子們……在這些劇或通俗或詩意、或狗血或戲謔地描述了廟堂之高宮闈之深,不禁讓人覺得, “高大上”有余,接地氣不足。
影視劇是與百姓最具親近感的文化娛樂樣態。在尊重生活與個體復雜性的同時,用汗水與閱歷對生活進行藝術化的取舍,用從生活中來,卻具有典型時代表情的人物,給人們應對生活的鮮活案例,本就是創作者應該承擔的社會、文化責任。
面對眼下宮廷劇 “爆款”頻出、都市劇霸道總裁橫行的電視劇,還是讓人不禁發問,那些來自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那些仿佛就在你我身邊的親切小人物,都去哪兒了?
那些日常瑣碎中提煉的浪漫詩意曾感動幾代人
最近打動人心的熒屏小人物有哪些?放到當下,這絕不是一個可以脫口而出的問題。去年 《我的前半生》中,那個市儈勢利卻護女心切,行事風風火火的丈母娘薛甄珠,因為接地氣而火了一把。但若論歷經生活磨礪,卻始終微笑面對現實的小人物代言者,躍入大多人腦海的恐怕還是20年前那位貧嘴張大民。
缺點與優點同在,身陷世俗瑣碎的煩惱,卻總能以堅韌意志、市井智慧糾結前行的小老百姓,曾是熒屏的絕對主角。1990年,電視劇 《渴望》的出現掀起了中國人的觀劇潮流,也打開了電視劇反映老百姓真實生活的創作閘門。上世紀90年代末起,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電視劇作品產量逐漸增長,收視也頗為可觀。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牽手》 《空鏡子》《結婚十年》 《家有九鳳》等電視劇密集亮相,留下了一個個承載時代印記,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熒屏形象。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院院長尹鴻曾這樣總結這類作品的風格:不以人物命運的曲折,事件情節的起伏來贏得觀眾,而是以對我們平時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司空見慣或者熟視無睹的細膩的發現和生動而富裕的表現來打動人,喚起人們對生活本身的記憶、關懷和對生活中人的理解與同情。
也正是那些于日常瑣碎中提煉的浪漫詩意,讓這些作品得以感動幾代人。熱水瓶廠的普通青工張大民,身陷住房危機,卻用一張“貧嘴”與樂觀的態度,消解生活中的種種失意。為了解決住房危機,大民在院墻處建了一間小屋,雙人床中間穿過一棵大樹,仿佛夫妻間的“電燈泡”,幽默中難掩生活的無奈。結尾處,全家人為患上癡呆癥的老母親慶生,大民回想起父親去世那會兒,母親對自己的囑托:“媽要是站不起來了,你就給媽當拐棍”,從此義無反顧地挑起了照顧家中眾多弟弟妹妹的職責,念及過往種種,淚如雨下。一個有血有肉,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斷搏擊的動人形象就此深入人心,至今回味仍有感動。
那份浸潤著人情味的家長里短與鍋碗瓢盆中奏出的人性樂章,不再常見,讓人無奈,其中原由卻不難理解。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張國濤分析,這種平凡小人物敘事類型的退潮,與近年影視劇商品化的發展趨勢不無關系。 “早年的百姓生活劇投資成本低,放到如今,那份平淡細膩的敘事風格與真實平凡的人物設定,很難像情節激烈、人設出挑的宮廷劇一樣充分借力明星效應。其在即時娛樂話題的激發、收視點擊量的拉動方面也顯出弱勢”。
投合欲望的精英化敘事不足以包容生活真實況味
難覓動人小人物,除了題材熱點的轉移外,也與當下一些創作上的誤區有關。古裝劇總是帝王神仙,當代題材作品也往往因為想當然的情節套路與過分精英化的設定,顯得看點沖突有余,生活氣韻不足,其中很難走出讓觀眾感同身受又承載時代記憶的小人物。
曾有一篇網絡熱帖便總結過這樣的現象: “高智商+高顏值”已經成為當代都市劇男女主的標配,他們的職業不是企業高管,便是醫生、律師、總監、主編、高級談判官。就連初入職場的新人,也很少有財力上的危機感——動輒開著豪車,住的是寸土寸金地段的豪宅,穿的是價值上萬的名牌服裝,在戀愛中投入的精力遠超工作。此外,一些慣用套路也在稀釋劇中百姓生活狀態的可信度,比如當下的都市劇中都會按上海外元素,男女主人公往往相識于海外度假期間。
“老百姓對精英的、高端的生活有所向往。一些片面追求傳播規律,放棄創作規律的作品,便不再從生活本身出發,通過汗水、閱歷與人情世故去修煉打磨故事與人物,而是去編織、臆想出種種投合觀眾欲望的生活模式。這樣的呈現看似離人們的生活很近,其實在情感認知與生存困境上離我們很遠。”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看來,這種精英化、套路化的敘事很難有長久的生命力。
事實上,生活中常見的百姓故事因為缺乏有效的審美距離,更易受到觀眾的挑剔,因而往往需要極高的表現技巧。往昔一批經典大多有文學性與藝術性的雙重背書。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改編自劉恒的同名中篇小說,是當代京味文學的重要作品, 《空鏡子》則改編自萬方的同名小說。兩部作品在優質的底本之上,又經過了嚴謹的影視化改編、優秀演員的角色塑造等工序的不斷淬煉,這才營造出了精彩的日常化敘事,走出了平凡動人的人物。
讓動人的小人物回歸熒屏,或許得離欲望、利益遠一點,離生活、藝術近一點。(張禎希)
原標題:近期,《最美的青春》《那些年,我們正年輕》中的凡人善事讓人感動,但依然有一些“爆款”電視劇充滿廟堂宮闈爭斗——熒屏呼喚更多平凡人的動人故事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