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觀察類綜藝中汲取生活智慧 旁觀者角度看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9-27





      近日,湖南衛視首檔親情觀察成長勵志節目《我家那小子》收官,節目播出十二期以來,有關家庭、親情、婚姻、獨居生活的相關話題受到了節目觀眾和網友的熱切關注,收視率穩居第一,實現十二連冠。跟《我家那小子》高收視相似的是,《妻子的浪漫旅行》《心動的信號》《真心大冒險》等也屬于觀察類綜藝,均有不錯的收視和話題表現。對觀眾來說,看觀察類綜藝,可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體會世間百態,更容易產生共鳴。而且,嘉賓一直處于日常的生活狀態中,觀眾看節目之余也能從中汲取生活智慧。


      《我家那小子》 聚焦“空巢青年”


      作為2018暑期檔中綜藝娛樂和價值傳播高度融合的節目,《我家那小子》近日收官。節目拍攝了陳學冬、錢楓、武藝、徐海喬、朱雨辰等幾位單身獨居男藝人的生活,而嘉賓們的媽媽及家人則聚集在演播室,共同觀看孩子獨居的真實影像畫面。節目中,媽媽們的預判和嘉賓們真實發生的狀況,形成了較強的矛盾沖突感,增強了可看性。


      上周末播出的收官之作中,“那小子”大家庭首團圓,陳學冬、錢楓、徐海喬、武藝四人分別獻上《給媽媽的一封信》感悟成長感恩付出,點滴細節回憶感動全場,母子們在演播廳里分享了12期節目的成長點滴,有笑有淚。節目五位嘉賓以展現其真實的獨居生活讓觀眾找到了生活共鳴。
     


      對觀眾來說,通過這檔節目看到了藝人光環外的真實,而對于觀察室里的家長們而言這是一個深入了解“空巢青年”內心世界的橋梁。節目并沒有以“藝人”特質為噱頭,而是把重點放在生活之上,向母親們展示了青年獨居的“原生態”。快樂錢楓笑容后的孤獨感,細膩陳學冬照顧別人自己卻沒有安全感,這些細膩情感的流露,擊中觀察室內的親友團,也擊中了觀眾,“這不就是我們的生活嗎”。


      《心動的信號》 探討戀愛之道


      社交觀察推理真人秀節目《心動的信號》,由六位嘉賓組成心動偵探來反觀和解讀素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心動信號,并進行心動連線。節目以“信號小屋”中素人單身男女日常相處的生活細節和情感走向為主線,通過“心動偵探”的推理分析,以期為當代單身男女提供更多的戀愛和社交文本。


      節目里,朱亞文和張雨綺大談識人之道,并用他們各自的生活經驗對節目中的素人嘉賓加以評判。雖然他們不能直接參與節目進程,但這絲毫不耽誤他們“入戲”。


      對普通觀眾來說,這種素人節目自帶的社會話題很有吸引力,素人的參與常常讓觀眾有代入感。《心動的信號》選擇的主人公是生活里職業不同、性格不同、成長軌跡不同的人,觀眾在看他們的交友經過時,就像是透過鏡子看自己。因此,觀眾與素人嘉賓更容易拉近距離,平等視角看節目的共鳴感也更強烈。


      《真心大冒險》也是一檔情感類節目,節目邀請應采兒、歐弟作為主持人,集結5男5女制造甜蜜約會,觀察員從觀眾視角梳理解讀這場真心冒險,為青年提供初戀啟示,警示戀愛陷阱,歷練進取人生。


      《妻子的浪漫旅行》觀察婚姻樣本


      同樣是觀察類綜藝,跟《我家那小子》不同的是,《妻子的浪漫旅行》則探討夫妻相處之道。節目中妻子出門旅行,丈夫組成第二現場觀察團“圍觀”她們旅行的點點滴滴,此外還有五位不同領域的嘉賓組成“懂事會”在第三現場觀察丈夫與妻子的互動。節目在芒果TV上線后,幾乎每一期都引起觀眾對夫妻相處之道的探討。
     


      《妻子的浪漫旅行》選取了4對既有代表性,又各自有差異的夫妻作為觀察對象,表達4種不同的婚姻價值觀。節目中,“懂事會”會將嘉賓們的婚姻狀況剖析給觀眾看。比如,他們對這4組夫妻定了調子:陳小春和應采兒是“辣系愛戀”,謝娜和張杰是“甜系愛戀”,付辛博和穎兒是“三鮮愛戀”,郭曉冬和程莉莎是“苦系愛戀”。這種說法獲得不少觀眾認可。


      節目試圖通過制造一場夫妻“分離”,讓妻子們遠離家庭的紛繁出門遠游,讓丈夫異地觀察妻子的真實現狀,通過隔空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節目以這樣的婚姻溝通新方式,要為婚姻“圍城”尋找到另一條“活路”。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妻子的浪漫旅行》的魅力就在于,不同人生觀、愛情觀的交錯、交流,這種交錯的魅力延長了節目的新鮮感”“節目真的特別適合情侶、夫妻一起看,尤其是丈夫在觀察妻子時的評論,值得學習,有益增進彼此間感情”“不管觀察過多少婚姻樣本,我們的婚姻選擇題都有自己的答案”。


      觀察類綜藝,我們到底在“看”什么?


      《心動的信號》《妻子的浪漫旅行》《我家那小子》《真心大冒險》頻頻引起觀眾熱議。為何觀察類節目能在今年迎來大爆發?觀眾在看這類綜藝的時候,到底在“看”什么?


      有觀眾認為,從節目中找到的是認同感——“我的生活和想法也是這樣的!”觀察類節目的認同感源于以下兩個方面,嘉賓們在生活場景中流露出的普通人的面貌、對于演播室評論嘉賓觀點的認同。節目里的嘉賓除了是“藝人”外,也是別人的朋友、愛人、父母、同事,也會有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經歷,從而也就建立起了和觀眾之間的親密關系,觀眾的認同感則由此而來。比如,陳學冬年幼時寄養在大姨家,小小年紀就幫忙洗衣服,徐海喬對于母親生病住院接受化療后頭發掉光了還笑著迎接他,這些情節都揪住了很多有相似經歷人的心,這種感同身受是現實社會中所不能給予的。有評論稱:“觀察類綜藝就好比一面雙面鏡,每一面好像都是在演繹自己的故事。”“就好像看到自己,也會害怕失去,害怕孤獨,也在努力減肥,努力生活。”


      有觀眾則從中觀察世事百態,汲取生活智慧。節目里有關于代際關系的探討,有關于婚姻關系的分析,還有戀愛生活的指導,這些基本上是人人都會遇到的難題。看節目的時候觀眾是在旁觀者的角度去體會別人的生活,其實跟觀察者們的視角是相似的——觀察者提出的多數是觀眾想要知道的問題,這樣的角度設置使得觀眾的代入感更強烈。演播室嘉賓往往擔當著解說或評價的角色,一針見血的吐槽或者是金句頻出的神點評,常常直擊觀眾心靈。


      在一定程度上,觀察類綜藝節目已經能夠讓觀眾在收看節目的過程中感受到愉悅,而更為重要的是,節目能夠帶給觀眾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上的引領,嘉賓們的生活態度也給大眾帶來積極影響——每一個“接地氣”的生活場面讓觀眾看到了自己,或者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莫斯其格)


      原標題:站在旁觀者角度,看到的是“自己”


      轉自:廣州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文化評析:科技類綜藝節目需要正確的打開方式

      央視推出《解碼科技史》,從人們耳熟能詳的科學小故事出發,“邊聊邊玩邊看”,重新解讀科學史內容,“讓躺在教科書中的歷史活起來”;山東衛視出品《奇跡時刻》,首次將魔術與科學進行深度融合,每期節目請3組一線魔術師表演...
      2018-04-03
    • 網絡綜藝如何困中求變?快餐娛樂引發惡性循環

      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每一天都在為“互聯網+”的新業態添磚加瓦。我們一度以為,電影、電視劇、書本、音樂……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從大銀幕、電視屏幕進入移動終端,不過是傳播介質的轉移。但如今,文化市場上每天都在發生的變...
      2018-04-12
    • 綜藝節目增加知識性,才能更好回應觀眾的專業期待

      當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以明星導師為最大看點,他們在節目中的表現也屢屢引發熱議。在好幾檔節目中,一些導師不專業、“和稀泥”的態度激起了觀眾的強烈不滿,另一些導師則因為專業的講解、認真嚴肅的評審態度而“圈粉”無數。
      2018-04-16
    • 新綜藝時代熒屏綜藝現危機 “網綜”顯超強戰斗力

      從去年的《中國有嘻哈》開始,熱門綜藝開始慢慢打上了“網生代”的標簽,伴隨著《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和《偶像練習生》等網綜先后成為輿論熱點,“freestyle”“C位出道”“pick me”等熱詞廣泛傳播。
      2018-04-28

    熱點視頻

    7月物價溫和上漲 市場供求持續改善 7月物價溫和上漲 市場供求持續改善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