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熒屏創新需跳出喧鬧式綜藝 塑造有文化營養的電視節目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0-15





      讓傳統文化與時代氣息碰撞,從火熱現實生活中汲取素材養分,從鮮活的基層實踐中提煉真情實感


      近日,央視開播的《首屆中國相聲小品大賽》落下帷幕,《錢不是問題》《快遞到了》摘得最佳作品獎。回顧大賽,許多作品緊貼百姓生活,緊跟時代步伐,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展現有態度的快樂、有溫度的幽默,在全國舞臺上為觀眾奉上一道喜劇盛宴。令人欣喜的是,本屆大賽通過綜藝選拔的形式推出優秀新人新作,沒有廉價的笑聲、低俗的娛樂,而是飽蘸走心的創作、創新的執著,讓觀眾對電視熒屏的新鮮血液充滿期待。


      提升創新水平,精進創作能力,是綜藝節目牢牢鎖住觀眾目光的不變法寶。近年來,不管是網絡,還是熒屏,不少綜藝節目唯流量、唯收視,以大尺度博人眼球,以博出位吸引關注,成為拉低觀眾審美和影響社會風氣的“重災區”。事實證明,靠山寨去創新、拿媚俗當賣點的綜藝節目,不是被限期整改,就是被觀眾拋棄,必將行之不遠。反觀這兩年火爆熒屏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現象級節目,證明觀眾并非只尋求感官刺激,那些“觀眾俗導致節目俗”的論調該歇歇了。只有將觀眾的情感訴求、文化期許與節目創新同頻共振,才能涌現高收視高口碑的精品佳作。


      然而,毋庸諱言,盡管凝聚電視人智慧的文化類綜藝異軍突起,卻也面臨著千篇一律同質化的煩惱。不少同類節目上熒屏易,入觀眾心難,前幾期還能讓人眼前一亮,但新鮮感過后即歸于沉寂。究其原因,表面跟風,創新不足,單純的“擂臺比拼”,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簡單的文化堆砌,只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機械的煽情渲染,反而產生過猶不及的效果。沒有源于對新生活表達的熱情,缺少緊跟時代的創新激情,就不可能睜大“發現美的眼睛”,觀眾的收視熱情也就難以長久保持。不斷呼應時代、迭代升級,才是文化綜藝節目生命力的源頭活水。


      創新不易,跳出喧鬧式綜藝,塑造有文化營養、思想魅力的電視節目尤其不易。但只有保持對創新的執著,才有“靈光一閃”的分娩。立足本土文化的節目開發,聆聽百姓的心聲和社會的回響,就能擺脫同質化與照搬模仿國外節目的影子,向著“獨家原創”進階。


      新時代需要堅忍不拔的創作精神,更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觀眾期待我們的電視綜藝有更加豐富多樣的題材、更加敏銳的藝術觸角、更加深刻的藝術思考,中國電視人當以此期待為創新動力,讓傳統文化與時代氣息碰撞,從火熱現實生活中汲取素材養分,從鮮活的基層實踐中提煉真情實感,去創作更多更好的電視節目,讓當代生活獲得滋養、傳統文化綻放活力。(蒙楓)


      原標題:以熒屏創新滿足觀眾期待(新語)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李京盛:期待我們的熒屏為新時代寫下生動注腳

      2018年是中國電視劇誕生60周年。在新的“甲子之初”探討有關電視劇的時代性話題,更具有當下意義。更加豐富多樣的題材、更加敏銳的藝術觸角、更加深刻的藝術思考,這些都是新時代對于電視劇的期待
      2018-04-13
    • 新綜藝時代熒屏綜藝現危機 “網綜”顯超強戰斗力

      從去年的《中國有嘻哈》開始,熱門綜藝開始慢慢打上了“網生代”的標簽,伴隨著《這!就是街舞》《熱血街舞團》和《偶像練習生》等網綜先后成為輿論熱點,“freestyle”“C位出道”“pick me”等熱詞廣泛傳播。
      2018-04-28
    • 從“翻拍”到挖“人物”熒屏“三國”風能刮多久?

      最近一年的電視熒屏,刮起一股“三國題材”風,司馬懿成了最忙的人。繼去年《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簡稱《軍師聯盟》)和《虎嘯龍吟》以司馬懿從青年到老年的故事為主線后,正在播出、根據馬伯庸小說改編的《三國機密之潛...
      2018-04-28
    • 評論:把“抗日神劇”清出熒屏

      “抗日神劇”又現熒屏!“穿越”的裝備,雷人的情節,低俗的惡搞,違背歷史常識,褻瀆民族記憶。對這類“奇葩”“神劇”,有關部門要下決心管一管,把這些文化垃圾盡快清出熒屏。
      2018-05-03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