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市場規模高達20億元 網絡大電影的春天還遠嗎?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11-05





      10月中旬,2018中國銀川互聯網電影節落下帷幕。閉幕式當晚,包含互聯網網絡大電影、互聯網網絡劇、互聯網網絡紀錄片等類別的13項“金杞獎”隆重揭曉。多位業內人士對《工人日報》記者表示,這充分說明網絡大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已占據一席之地,發展勢頭不可小覷。


      記者調查發現,網絡大電影從發軔至今不過四五年時間,卻已經歷一番“潮起潮落”的陣痛和轉型。當下,資本和制作者日益回歸理性,觀眾市場培育也漸漸成熟,網絡大電影的春天或并不遙遠。


      資本和平臺的“寵兒”


      25歲的張晉瑞在中關村一家科技公司上班3年了,每天上下班路上最愛的就是打開手機看最新的網絡大電影。他對《工人日報》記者表示,每天在地鐵上要度過至少兩個半小時,這期間基本可以看兩部網絡大電影。“前兩年剛上班時手機上網流量費用還較高,沒敢看視頻。最近一年,流量便宜很多。而且相比較院線門票錢,網站包月包年都實惠,我可以盡情地看。”


      張晉瑞的選擇并非少數。中國電影出版社新近推出的《2018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網絡大電影觀眾群體以年輕人為主,院線電影群體則是年齡偏大。比如,2017年愛奇藝的網絡大電影觀眾構成中,30歲(含)以下占81%。而騰訊視頻這一年齡段的觀眾比例高達84%。不過,2017年31歲及以上網絡大電影觀眾和2016年相比有增多趨勢。35~44歲的網絡大電影觀眾占16%,而院線電影觀眾為10.4%。45歲及以上的網絡大電影觀眾占3.5%,院線電影觀眾為2.5%。


      業內較為認可的是,“網絡大電影”概念是由愛奇藝首次提出。2014年3月18日,這一概念在愛奇藝首屆網絡大電影高峰論壇正式對外發布。


      網絡大電影興起于自制劇之后。2014年被業內稱為中國網絡自制劇元年。這一年各大知名視頻網站競相投入網絡自制劇,紛紛希望能夠憑借內容建立原創優勢。由于此類劇種拍攝時間短,投入成本低且題材種類寬泛,因此頗受市場歡迎。2015年,一部拍攝周期8天,成本僅28萬元的《道士出山》,一舉收獲逾2000萬元票房,一時轟動業界,成為網絡大電影發展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隨后,網絡大電影市場規模和數量開始呈現井噴式增長。


      艾瑞咨詢日前發布的《網絡大電影行業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網絡大電影的市場規模約為1億元,經過4年的磨合和發展,2017年網絡大電影的市場規模已經高達20億元,全年各平臺上映數量合計已達到1892部。


      長期聚焦于警匪類型網絡影片的新銳電影導演趙新成,以親身實踐見證了網絡大電影一路走來的歷程。他在接受《工人日報》記者專訪時坦言,網絡大電影市場看似風光的背后也經歷了一番“泥沙俱下、野蠻生長”的陣痛,才逐漸“成長成熟起來”。


      蜂擁而上的泡沫效應


      對于趙新成口中所謂的“泥沙俱下”和“野蠻生長”,多年關注影視行業對青少年成長影響的文化教育學者郭簃是這樣向《工人日報》解讀的:“簡單來說就是資本和平臺蜂擁而上,制作出大量內容低俗、強蹭熱度和打擦邊球的低質量產品,對青少年的成長更是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多位業內專家對《工人日報》表示,因為介入門檻較低,制作周期短且回報潛力大,網絡大電影發展一度陷入資本盲目涌入和產出普遍低劣的困局。


      對此,資深電影制片人高山對《工人日報》記者解釋道,起初因為有平臺的扶持,加上幾部網絡大電影實現了低成本高利潤的“示范效應”,一時間吸引大量行業外資本和非專業人士進入。其中不少投資人和制作團隊都是抱著急功近利的投機想法而來,過分注重“短平快”,導致這一時期的網絡大電影質量多是“慘不忍睹”。


      “那時候,網絡電影的行業市場簡直可以說是群魔亂舞,從業人員素質比較低,投資我們的都是放高利貸的、煤礦主一類,為吸引眼球,提高點擊率,滿屏的‘尸體、裸體、咆哮體’。”網絡電影導演秦教授告訴記者,他拍的第一部網絡電影是《鬼局之僵尸都去哪了》,名字也是為了蹭當時一檔火爆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之后,秦教授稱自己拍的《超能太監1》,引領了網絡電影“超能力”題材的潮流。


      “不少網絡電影以血腥、暴力、恐怖甚至情色博人眼球。僅僅靠這種低俗內容來獲得收益顯然有悖于市場普遍規律和人文道德理念。尤其對于觀眾的身心健康可能造成諸多負面影響。”郭簃一度對此問題憂心忡忡。


      在這種“急功近利”的短視導向下,網絡大電影集聚了大量的行業泡沫。


      愛奇藝付費研究院根據各視頻平臺公開信息估算分析發現,短短三年時間,網絡大電影制作領域泡沫呈現幾何級上升。全網上線網絡大電影從2014年的250部暴增至2016年的2461部。不過,因為“庫存過剩、內容粗制濫造參差不齊、同質化嚴重等,導致大批網絡大電影公司倒閉,投資人退潮”。


      告別野蠻生長的混亂局面


      針對上述網絡大電影出現的諸多問題。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法律法規進行整頓規范。


      2017年,《電影產業促進法》出臺,對網絡大電影進一步嚴加監管。2018年3月1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緊急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網絡大電影開始告別野蠻生長的混亂局面。


      2018年4月20日,愛奇藝帶頭復查所有在線3048部網絡大電影,通過平臺自查及片方自查方式,下線1022部作品,占總數33.5%,甚至包含其2017年度票房榜上排名第7的《血戰銅鑼灣3》(分成金額1230萬元)。其他各大視頻網站相繼跟進嚴查。


      更多的平臺和制作公司開始回歸內容創作本身,行業的市場逐漸規范。最近一年間,網絡大電影總體出爐數量雖有下降,質量卻明顯提升。比如今年新出品的《靈魂擺渡·黃泉》票房分賬超過4547.8萬,再次創造行業記錄。《大蛇》和《濟公之神龍再現》的分賬票房分別達2000余萬元和1962.7萬元。


      上述幾部電影被業內人士稱為已達到“院線級制作水準”。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傳統影視制作人和業內公司也開始涉足網絡大電影。王晶、包貝爾、鄭凱等知名電影人和華策影視等傳統影視公司相繼進入,為整個行業的規范發展帶來新的助力。


      其中頗具標志性意義的事件則是芒果TV的強勢進入。10月10日,芒果TV發布“超芒計劃”,高調宣布進軍網絡大電影市場,并公布了網絡大電影、網劇分賬規則,正式挑戰愛奇藝、騰訊、優酷三足鼎立的市場格局。計劃顯示,獨家影片均有保底,保底比例最高達100%,單次有效點擊高達4.5元的分成單價等。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作為唯一一家目前已實現盈利的視頻網站,芒果TV的重裝投入,一方面充分說明網絡大電影的市場空間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也為這一行業市場的健康發展帶來更多的希望。


      長期關注網絡大電影規范化發展的公益文化律師姜寶對《工人日報》記者坦言,網絡大電影之前幾年發展并不平坦,從波峰進入瓶頸期。最近一年多,在立法及監管加強和行業自律背景下,希望芒果的加入能帶來更多規范化專業化的風氣,促使這一市場真正回歸理性,“期待網絡大電影的發展迎來真正的春天”。(王瑜)


      原標題:2017年網絡大電影的市場規模高達20億元,全年各平臺上映數量合計達1892部——網絡大電影的春天還遠嗎?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