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晝克服嗓子不適,在北京西區劇場完成了連續4場新編程派京劇《金簪記》的演出,在一片掌聲中向觀眾致謝時,他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身材高挑的陽光小伙晚晝是中央戲劇學院在讀研究生,今年23歲,自幼開始學習京劇程派。《金簪記》由他自編、自導、自己創腔并擔綱主演,身兼數職自然壓力不小,但也最大程度地保持了《金簪記》濃郁的個性與風格。
《金簪記》取材于古典名著《金瓶梅》第19回至第62回的內容,金簪正是西門慶與李瓶兒的定情信物。盡管大眾對《金瓶梅》有著很深的誤解,但學術界早已對《金瓶梅》的文學、文化、社會價值給予高度肯定。晚晝希望以傳統經典滋養新編戲創作,也通過戲曲改編,讓更多觀眾進一步了解真正的《金瓶梅》。
關于潘金蓮的故事在戲曲舞臺上并不少見,但以李瓶兒作為女一號,則頗具新意。該劇舞臺監督、中國戲曲學院在讀本科生廖馨認為,《金瓶梅》塑造了眾多女性形象,但李瓶兒是唯一一個與西門慶建立了真摯情感的。在晚晝看來,正因為西門慶、李瓶兒之間有一份真情,他們的故事才能打動人。李瓶兒是個經歷曲折、命運坎坷的悲劇人物,非常適合用程派的唱腔、表演來塑造。“我們試圖用現代的眼光觀照古典作品中的人物和他們的愛情故事,以此思考情感、思考社會、思考人性。”晚晝說。
與有些新編京劇的唱腔追求新奇、繁復、高難度不同,《金簪記》的唱腔更靠近傳統且多用“西皮”,觀眾能從中發現《鎖麟囊》《荒山淚》等經典程派劇目的影子,既熟悉親切又清新明快。晚晝說,創作唱腔既要考慮音樂,又要考慮唱詞、文本,還要不斷與樂隊磨合。因為缺少專業作曲家的加盟,過程很艱難,有時候為了一個字、一句唱腔,就要花費整整一天。晚晝原本也創作了大段“反二黃”唱腔并投入了排練,但經過與前輩老師的溝通、權衡,長達10分鐘的“反二黃”唱段最終沒有出現在舞臺上,“小劇場京劇還是要節奏快一點,才能與更多的年輕人產生共鳴。”晚晝說。
晚晝和他的團隊希望,《金簪記》不僅要讓資深戲迷喜歡,也要讓第一次欣賞京劇的人坐得住,為此,除了要把控全劇節奏,也要在形式上具有新鮮感。因而,《金簪記》在京劇基礎上融入了皮影戲,以此快速交代故事背景和過渡性的劇情。“皮影戲相當于古希臘戲劇中的歌隊,加強了戲曲藝術的間離效果,給觀眾帶來新鮮的觀感。”晚晝說。
4天的演出,觀眾一天比一天多,這讓這支年輕的創作隊伍越來越有信心。晚晝說,《金瓶梅》是一座文化寶庫,可以深入挖掘。未來,他和他的團隊打算創作以《金瓶梅》中另外的女性人物宋惠蓮、龐春梅為主人公的作品,與《金簪記》一起構成三部曲。
這個想法與投資人、《金簪記》出品人陳培不謀而合。“我比較喜歡看電影,好萊塢大片通常用好幾部電影來塑造一組人物,建立人物關系網甚至是獨樹一幟的世界觀、宇宙觀,比如《復仇者聯盟》系列,許多大型游戲其實也是這樣做的。我認為,京劇走到今天也不能僅僅用傳統班社的思路來創作和推廣,不妨借鑒電影類型片的模式進行嘗試,孵化《金瓶梅》這個優質IP,以‘藝人養成’的方式推出京劇演員。”陳培說。
作為投資人,陳培非常清楚,投資京劇的回報率肯定不如其他項目高,但他毫不猶豫。“因為扎根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故事是西區劇場的宗旨和使命,這是一種情懷。”陳培說,未來不僅會支持新戲的創作,也會支持《金簪記》繼續演出、常演常新,在實踐中打造金字招牌。
《金簪記》吸引了許多業界專家和戲迷走進劇場。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武桐羽觀看演出后說:“《金簪記》年輕的主創團隊和充滿創新意識的創作過程,在中國京劇界甚至戲曲界都是一種久違了的現象。興奮之余,更讓我們看到了京劇振興的希望。”(羅群)
原標題:用電影類型片的思路“玩轉”小劇場京劇
轉自:中國文化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