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了解本土受眾的喜好關切,立足自身挖掘獨特價值,是國產綜藝突圍發展的必然選擇
談及近年來的國產綜藝,想必很多觀眾似乎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外來”印記明顯。回看近年火爆熒屏網絡的熱門綜藝,從明星扎堆、戶外探險的《極限挑戰》《花樣爺爺》,到歌場競技、聲音對戰的《中國好聲音》《中國最強音》,再到《周六夜現場》《拜托了冰箱》等話題度較高的網絡綜藝,都引進了外國綜藝模式,甚至有觀眾戲言,國外哪款綜藝火爆,沒多久就會看到中國版誕生。“國產原創”一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聲音并不響亮。
究其原因,一方面,一個優秀的綜藝節目不僅需要獨到的題材視角、主題內容,還要在模式創意、環節新奇等方面下足功夫。同樣是歌舞競演節目,不同的賽制方式、主題創意,會帶來天壤之別的效果,這種從里到外的全面創新能力,給制作團隊提出不小挑戰。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集中涌入和對粉絲注意力經濟的激烈爭奪,讓諸多平臺和制作方心態浮躁。本土原創,費時費力,需要周密新穎的創意,更要承擔集中投入后效果不佳的市場風險,權衡之后,自不如從海外購買經過市場考驗的“標準化成品”劃算。
風物長宜放眼量,經過幾年的市場淘洗和受眾篩選,海外模式在中國本土移植失敗的案例越來越多。大量同質化的節目引入,讓觀眾胃口飽和,興趣降低;不分析受眾喜好,一味“迷信”海外品牌,導致不少引進節目出現嚴重水土不服。國家廣電總局《2017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顯示,只有不到一成受訪者喜歡引進國外模式的節目。再加上高昂的版權費用和低迷的收視點擊,迫使制作方將目光重歸國產原創。認真了解本土受眾的喜好關切,立足自身挖掘獨特價值,是國產綜藝突圍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國內綜藝產業從方興未艾進入繁榮發展,綜藝節目形態也在不斷迭代與重塑。傳統“通吃”各年齡層的泛眾型綜藝因新鮮感弱、同質化強等問題疲態漸顯,依托于互聯網分眾化特質的垂直細分類綜藝正成為重要趨勢。相較于電視綜藝的被動接受,移動互聯網時代綜藝將選擇權和主動權交到觀眾手里,個體興趣愛好對節目的流量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再加上滿屏的戶外真人秀、歌唱選秀賽帶來的審美疲勞,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綜藝除感官喜悅外,也應帶來視野的開闊和趣味的豐富。重重因素共同聚集,為垂直細分類綜藝提供更強的發展信心——將小切口、冷門題材精心打磨,也能吸引足夠的興趣受眾,甚至帶來更具黏性的興趣沉浸,更多的意外驚喜。
這兩年來,走紅網絡的《聲入人心》《我就是演員》《這!就是灌籃》等節目,無一不印證了這樣的趨勢。《我就是演員》,讓“演技”成為節目核心,用明星競演的方式展現學院派和普通民眾關于“演技”的多重視角,契合人們對演員這一職業的好奇心與期待感;《聲入人心》,讓高雅音樂成為節目主角,人們從曼妙歌聲中品味經典歌劇、音樂劇韻味,令人耳目一新;《這!就是灌籃》,為籃球文化披上時尚、綜藝的外衣,讓熱血不服輸的精氣神淋漓展現。也許演技、高雅音樂、籃球等并非傳統意義上泛眾化綜藝題材,但借助優良的制作、充滿創意的模式,這樣的領域蘊含更多驚喜感與話題性,節目也有更大的成長空間。這種細分領域下新意的探索,激發更多原創的可能,也讓綜藝與更多行業內容產生關聯,釋放更多活力。
將傳統與現代打通,讓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方式“搭手配合”,也是分眾時代國產原創綜藝彎道超車的有效路徑。國產綜藝,“國產”二字優勢如何凸顯,方法不在別處,就在本土文化的傳承發展之中。這一點恰為國產綜藝找到另一條道路: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廣博浩瀚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尋找題材的創意,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新穎時尚的方式進行包裝展示,往往能做出人無我有的亮點。回看《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等節目迅速走紅,正是為優秀傳統文化找到了更具新意、更接地氣的現代表達,讓受眾從多彩的舞臺形式里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國產”二字變得底氣十足,聲音響亮。
花香自然引蝶來。本土原創做得好,收獲的不僅是國內“粉絲”,更受到海外的青睞。不久前,浙江衛視就原創綜藝《我就是演員》與美國一知名娛樂公司簽署模式銷售協議,授權其及合作伙伴公司在多國英語地區制作《我就是演員》國際版節目。《國家寶藏》《這!就是灌籃》《經典詠流傳》等國產原創綜藝也受到海外廣泛關注,《國家寶藏》未來將開啟國際版模式。國內綜藝從依賴外來到走向海外,可謂是一次“逆襲”。而這“逆襲”的背后,是本土原創實力和文化自信的扎實提升。打鐵還需自身硬,好作品永遠是“硬通貨”。
原創之力已然崛起,有理由相信這力量會越聚越多。依憑原創實力的節節攀升,相信國產綜藝會涌現更多更好的作品,成為中國文藝走向世界的一塊耀眼招牌。(王子瀟)
原標題:國產綜藝:花香自然引蝶來(藝海觀瀾)
轉自:人民網-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