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松松就把錢賺了的流量明星,今年頻繁遭遇流量余額不足的尷尬。鹿晗與關曉彤“公費戀愛”的偶像劇《甜蜜暴擊》水花不大,口碑一般;楊洋主演的《武動乾坤》豆瓣只有4.5分,成了導演張黎的滑鐵盧;楊穎主演的《創業時代》有上星衛視黃金檔播出的優勢,又有實力派助演,依舊收視平平……
與此產生對比的是,一批實力演技派的影響力日益增長,成為影視圈的中堅力量。就拿領銜賀歲檔的國產片《無名之輩》為例,扎實的人物塑造正是這部小成本影片以小博大的關鍵。主演任素汐憑借對一個癱瘓者的生動演繹,刷屏網絡,同樣紅了一把的還有片中演繹笨賊一角的章宇。隨著影片的熱映,兩位演員之前出演的影片也紛紛成為熱議話題。
兩相比對,應了徐崢在近期一檔熱門綜藝中對“流量新貴”任素汐的一句評價——好演員的春天來了。“流量逐漸從演技堪憂的偶像派‘流’向質量明星,是影視創作中‘數據導向’向‘藝術導向’的一次回擺”,在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張國濤看來,2018年,是送別流量明星、演技派回歸的一年。
當“大IP+流量明星”公式失效,“PPT神獸”失靈
流量明星的走紅與“大IP+流量明星”的爆款模式有關。一度,將知名度很高的網絡小說底本,與粉絲基數極高的明星效應疊加,往往能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話題效果。一批演技生澀但粉絲量大、極具話題潛力的流量明星被圈內戲稱為“PPT神獸”——在重視市場回報的外行投資方面前展示影視劇項目,流量明星是撬開資方錢包的關鍵。圈外熱錢對流量數據的盲目崇拜,硬是將流量明星“炒”成了身價倍長的市場稀缺資源。
今年,“大IP+流量明星”的爆款公式卻不再管用。今年夏天,楊洋、張天愛等明星主演的網絡小說改編劇《武動乾坤》在衛視平臺開播。兩天后,這部前期高調宣傳的大IP收視率迅速跌出同時段前十。流量失靈、演技不再被寬容的還有《創業時代》中的楊穎。劇中,楊穎用偶像劇中慣用的“干瞪眼式”表演,詮釋都市職場精英的角色,被不少觀眾直指“很出戲”。一度,這部電視劇在兩大衛視平臺收視之和都未過0.8。
在導演張黎眼中,楊洋起碼是努力的,“他有強烈的、想成為一個好演員的趨向”;而更多“爆款”邏輯下制作的影視劇往往將劇作規律拋到一邊。流量明星坐擁高片酬卻以“摳圖”“替身”代替表演,“頂級流量”的天價片酬更嚴重擠壓導演、編劇、攝影、服化、美術、特效、宣傳等后期諸多環節的投入,導致劇作質量底線失守。
畸形的創作機制,自然難以造就經典。流量明星也在一次次流量收割中,反復透支著自己。“撐起影視市場的畢竟是普通觀眾,而非粉絲,一開始觀眾可能還會沖著明星效應而來,但明星的口碑一旦因為幾部爛片坍塌,普通觀眾便不會再上當受騙。這時,吸引眼球的流量明星反而成了票房毒藥。”張國濤分析,流量明星流量余額不足與行業資本“退燒”有關,更是觀眾吃一塹長一智后理性回歸的結果。
演技派“新流量”崛起,流量明星又何嘗不是被辜負的一代
“一度,影視劇工作者做不到為觀眾服務,而變成了為假數據服務。”在編劇宋方金看來,2018看似是中國影視劇低迷的一年,但流量明星退潮恰恰是“數據崇拜”淡化的具體體現,其中蘊含著市場的觀望、等待、思考與再出發。
“流量”正以另一種更有意義和說服力的方式回歸——演技取代了粉絲基數與八卦潛力,再度成為演員市場價值的認證標準。40歲的聶遠在《延禧攻略》中憑借出色表現頻頻登上熱搜,算是繼潘粵明、秦昊之后,又一個憑演技“逆風翻盤”的中生代。從去年起,《我的前半生》《白鹿原》《情滿四合院》《正陽門下小女人》《我們的四十年》等一批口碑作品的集中亮相,讓觀眾看到了好表演與好作品之間的相得益彰。難能可貴的是,年輕一代演員中不少人跳出了“刷臉”“博眼球”的流量思維,腳踏實地憑作品說話。憑借電影《嘉年華》為觀眾熟知的00后演員文淇已經獲得過不少電影獎項的肯定;同是00后的張子楓憑借在電影《唐人街探案》中驚艷老練的演技,讓觀眾記住了自己。
面對“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局面,曾經的流量明星也意識到,成長與轉型已迫在眉睫。在紀實風格的文藝片《寶貝兒》中,楊冪為了農村棄兒一角,放棄了以往少女感十足的光鮮造型,不惜扮丑,十分用功。只是戲路說改就改并不那么容易,上映三天,《寶貝兒》的豆瓣評分從6.4分跌至5.7分,累計票房剛過2000萬元。難怪有影評人指出,流量明星因為缺乏打動人心的角色與作品備受質疑,但他們又何嘗不是被“流量思維”耽誤的一批人。
歲末時節,越來越“懂經”的觀眾們更希望看到的是,青年演員們不再為了立人設而重復面目相似的角色,不再忙著連軸轉接活放棄提高專業素養的機會,不再頻頻曝光只為獲得短暫的關注和熱度。隨著演藝圈的泡沫退散,流量明星的轉型與質量明星的崛起,或將重塑一個更為健康的產業樣態。(張禎希)
原標題:送別流量明星,來年期待更多演技派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